科教创新赋能

淄博为高质量发展植入“加速器”

2020-03-31 作者: 马景阳 杨淑栋 来源: 大众日报
  更多详细报道请见大众日报客户端淄博频道
  作为老工业基地,淄博的转型升级,始终绕不过如何看待“传统产业”这个难题。市委书记江敦涛认为,传统产业不是污染和落后的代名词,只要坚持用现代理念和技术嫁接改造,传统产业就会成为淄博发展的宝贵财富。“创新绿色、动能转换优存量”,淄博坚定不移加快传统产业技术改造,重点做到“五个优化”:优化提升技术工艺,优化拓展产品体系,优化提高产品质量,优化完善产业链条,优化提升产业效益。
  但传统产业毕竟不是淄博的未来。新材料、智能装备、新医药和电子信息“四强”产业是推动淄博新旧动能转换和高质量发展的主攻方向。淄博“着眼未来,高端引领扩增量”,聚力实施“四强”产业攀登计划,总的目标是,力争到2025年,“四强”产业占比达到50%左右,基本形成高端引领、链条完整、生态完善、效益显著的产业发展格局,挑起淄博工业的大梁。
  市长于海田介绍,淄博坚持以新旧动能转换为引领,着力建设全国新型工业化强市。聚力“提高度”,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聚力“拉长度”,打造优势特色产业集群;聚力“增厚度”,做大做强产业规模;聚力“增内力”,强化科教人才关键支撑。
  □本报记者 马景阳 杨淑栋
  本报通讯员 张明光 王喜林 闫盛霆

科技创新
为传统产业赋予新动能

  淄博市科技局局长于秀栋告诉记者,科教创新赋能,就是聚焦“传统产业动能不足”、创业创新不活跃问题,强化平台思维、生态思维,以大学城、科学城、创业创新谷“两城一谷”建设为抓手,全力推动校城深度融合发展,全面推进与知名高校院所的战略合作,加快推进新材料实验室、新材料技术产业研究院等专业平台建设,健全“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区”的梯次孵化体系,完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力争年内在孵企业数量达到1200家,科技中小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均达到600家。
  目前,淄博市科技局已经组建“十个工作专班”,将年度重点任务分解为创新型城市建设、新材料实验室建设、校城融合等17个重点项目,以项目落地落实为完成目标的考核,全力推进科教创新攻坚行动。
  重塑传统产业新优势。淄博制订突出“五个优化”加快技术改造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坚持企业主体、市场决定、创新驱动、项目推进、政策导向,聚焦新装备、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加快企业装备、生产线、车间、工厂、产品、产业链、产业集群全方位改造提升,推进制造业加速向智能化、高端化、集群化、服务化、精品化、绿色化方向延伸拓展。
  做强做大优势企业。实施“旗舰”“雏鹰”培育工程,对100家领航企业、200家潜力企业逐个制订培育方案,聘请专业机构制订精准扶持政策。实施企业跨越发展计划,通过“一企一策”集中扶持,打造一批冲击千亿、500亿、300亿、200亿、100亿、50亿的行业龙头企业。
  3月23日,位于淄川区龙泉镇的山能淄矿集团东华水泥公司依然在热火朝天的生产。    在该公司熟料生产线中央控制室,记者看到两名操作员正通过中控大屏仔细观察着熟料生产线的各项运行数据。水泥“工业大脑”项目为东华水泥与阿里云公司合作研发的集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于一体的水泥熟料生产线,通过建立八层神经网络控制熟料生产线自动运行在最佳状态,这也是全国首个水泥“工业大脑”项目,于2019年9月份正式投用。
  “生产线是基于大数据指挥下进行运转,能有效降低能耗减少排放,提高产品强度稳定性,保证产品质量,大幅降低用工人数。”公司总经理李庆文说,按照年产240万吨熟料计算,东华水泥年可节约标煤7200吨,节电480万度,节水2100吨,减排二氧化碳22732吨,氮氧化物342吨,增加综合经济效益700多万元。2019年,东华水泥实现的利润是过去5年的总和。
高起点布局未来产业
  淄博“凤凰涅槃加速崛起”的新动力在“四强产业”。淄博聚力实施“四强产业”攀登计划和分产业行动计划,运用政策、财政、税收等多种有效手段,集中培育有机氟硅、新能源汽车、MEMS等20个左右产业链群。
  2月26日,作为科教创新赋能工作牵头部门,淄博市科技局制订了《关于组建科技创新“十个工作专班”的实施方案》,每项重点工作配一套班子,为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完善体制机制,构建科技创新创业新生态。
  于秀栋说,加大科技投入、培育四强产业成为全市上下共识。2019年,全市研发投入再创新高,总量达133.68亿元,占GDP2.63%,比上年提高0.17个百分点;560家企业享受省市县研发财政补助1.69亿元,数量和总额均居全省第三;推荐上报高新技术企业260家,申报数量同比增长43%;加强科创平台建设,新建院士工作站11家,市级重点实验室14家……
  3月25日,淄博高新区与长城战略咨询研究所联合举办了“淄博高新区·独角兽企业在线对接会”。包含4家独角兽、4家前沿科技企业在内的10家企业通过云视频同时亮相,与高新区共同建设新经济新业态新模式,开启政企洽谈对接。
  淄博高新区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魏玉蛟告诉记者,本次参加对接会的企业主要聚焦在智慧医疗、人工智能等领域,这些企业以敏捷高效的创新活力有望引领未来相关产业的爆发成长。“此次对接会旨在精准链接北京地区的优质创新资源,为未来进一步合作打好基础。”
  “省重大项目扶持资金1280万元,泰山领军人才和精英创业扶持资金共400万元……大笔资金的注入,让我们短期内不必找风投,可以更加安心地作研发。”淄博高新区刚成立5年的纽氏达特机器人系统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巩相峰说,公司每年拿出销售收入的12%用于科研,这笔钱,是新兴技术型企业始终保持旺盛活力的“动脉”。
  核心技术在手,是企业厚积薄发的根基。随着科研投入的不断加大,公司产品的质量、交期在业内的口碑越来越好,今年一季度订单量就已达到去年全年的40%。
  巩相峰说:“现在明显感觉到淄博整体创新创业环境的变化。政策更加明朗,扶持力度越来越大,创新创业氛围更加浓厚,我们对在淄博做大做强高新技术产业信心十足。”
校城融合谱新篇
  淄博的决策者认为,校城融合发展,是实现校城双方优势互补、共赢发展的战略之举。大学不仅是城市重要的创新源、活力源、产业源,也是重要的城市形象,体现着城市的发展潜力,代表着城市的气质和高度。校城双方都要切实发挥好作用,聚力打造链接创新资源要素、承接高端人才和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平台,增强对淄博城市文化、体育、新兴商业业态发展等方面的引领带动作用。
  淄博积极探索“企业出题、政府引导、高校解题”的校城融合模式,实现科学研究链和地方产业技术链的紧密融合,打开了校城双赢的局面。
  “人才是第一生产力”。淄博围绕“引进一个顶尖人才,带来一个专业团队,提升一个新兴产业,培育一个新经济增长点”工作思路,建立了常态化的外国专家对接交流机制。出台“人才金政37条”,推进三年十万大学生来淄创新创业聚集计划和百名博士、千名硕士来淄创新创业行动,力争国家重点人才工程、泰山系列等高层次人才数量年均增长50人以上。积极鼓励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在国内外科教资源密集地区建立本地化研发机构,就地延揽“最强大脑”。
  “赤泥生态透水砖项目让我们公司‘起死回生’!”淄博天之润生态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于克福感慨道。2016年,这家建材企业因环评不达标被关停。
  企业面临转型,科研项目需要企业欢迎——山东理工大学与天之润联合成立了“固体废弃物利用工程技术联合研发中心”,由乐红志博士主导项目研发与实施。
  “赤泥砖利用赤泥等工业固体废渣和尾矿等废弃物作为主要生产原料,生产过程中无二次污染。与普通黏土砖相比,抗折强度更高,一上市就很受欢迎,最关键的是不用再担心环保不达标。” 于克福说,投产第一年公司销售额就达到2000多万元。
  “我们要树立‘大米、小米一起熬’的理念,驻淄高校不应仅仅是‘坐落在’淄博,更应与淄博发展休戚相关。”山东理工大学科学技术处处长葛文庆说。山东理工大学与地方、企业签署各类科技合作和技术服务合同900余项,总额达2.3亿元,产生直接经济效益83亿元。
  目前,淄博市与各驻淄高校已累计完成校城融合发展项目185个,支持资金11436万元,撬动60多亿元社会资金,与高校开展产学研合作。
  在淄博经济开发区核心位置,一座规划占地18000亩的大学城正在建设中,建成后,在校生可达8万至10万人。目前已有山东农业工程学院、空军航空大学等6所高校确定进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