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下心理援助工作的体系建设

2020-03-19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李甜甜
  
  全国上下共同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之际,国家有关部门先后印发关于重视心理危机干预,开展心理援助工作的通知。全国各地陆续开展心理援助,对缓解大众的焦虑情绪,维护社会心态的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因疫情来势突然,没有以往经验可借鉴,心理援助工作开展的工作机制并不清晰。现将开展心理援助工作的必要性,指导原则及工作机制进行梳理,以期为各地心理援助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参考。
  一、开展心理援助工作的必要性
  新冠肺炎疫情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影响。居家隔离、复工复学延期、大量负面信息的接收,以及物资的紧缺,导致很多人出现焦虑、慌乱、抑郁、暴躁等情绪困扰,过度消毒、反复测量体温等行为问题以及失眠、食欲下降等身心反应。以上情况,如果不加以干预,轻则个体免疫力下降,病毒感染风险增加,重则诱发原有的心理创伤,出现自杀自伤等严重危机事件。
  因疫情期较长,加上诸多不良信息的传播,导致负向社会心态滋生,出现部分病人通过摘下口罩、吐口水等方式蓄意传染医护人员,普通民众不配合工作人员的核查等现象,影响了社会稳定。
  因此,有必要开展系统、持续的心理援助工作。心理援助指危机事件发生后,对处于心理危机状态下的人给予援助,帮助其重新适应生活。心理援助的方法有心理健康维护和自助方法宣传(如小视频等)、24小时心理热线服务、网络辅导、危机心理评估、个别辅导、团体辅导等。鉴于新冠肺炎的传染性,心理援助热线和网络辅导在本次危机事件中,是最可行、最便捷的方法。
  二、心理援助工作的指导原则
  心理援助工作必须严格遵守心理咨询的伦理要求,避免给求助者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心理援助工作者在工作时必须以国家法律法规为依据,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国务院印发的《关于设立应对疫情心理援助热线的通知》和国家卫健委印发的《关于印发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紧急心理危机干预指导原则的通知》,遵守中国心理学会2018年颁布的《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工作伦理守则第二版》中的伦理守则,遵守中国心理学会心理咨询师注册系统印发的《抗疫心理援助热线工作指南》中的工作原则。
  三、心理援助的工作体系
  (一)工作定位
  心理援助的性质是为不同层面急需心理支持的来访者提供即时帮助,帮助来访者调节情绪,改善行为,提供资源。中国心理学会临床心理学注册工作委员会指出,抗疫心理援助的目标包括帮助来访者发现问题、提供情绪疏导、情感支持及危机干预,促进受助者情绪稳定,维护心理健康。
  心理援助的服务对象是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紧急心理危机干预指导原则》中指出的四级目标人群。第一级人群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确诊患者(住院治疗的重症及以上患者)、疫情防控一线医护人员、疾控人员和管理人员等。第二级人群为居家隔离的轻症患者(密切接触者、疑似患者),到医院就诊的发热患者。第三级人群为与第一级、第二级人群有关的人,如家属、同事、朋友,参加疫情应对的后方救援者,如现场指挥、组织管理人员、志愿者等。第四级人群为受疫情防控措施影响的疫区相关人群、易感人群、普通民众。
  (二)组织结构分工
  心理援助工作是一个系统、持续的工作,为保证服务质量往往依托机构来进行,依托机构主要包括高校、政府部门和社会组织等。
  心理援助工作团队由总负责人、总督导、督导组、心理热线组、网络辅导组、管理组、宣传与外联组和危机干预组构成。各部分的主要工作分别为,总负责人需要进行整体工作设计,成立领导小组,决定主体工作、目标定位、服务人群及形式,建立各工作小组以及工作制度;总督导需要指导和规划督导体系的建立,召集督导师会议,缓解督导师压力,处理督导过程中的困难案例和典型问题;督导组需要为志愿者提供专业的支持和指导,为助人者提供心理疏导以避免替代性创伤;心理热线组和网络辅导组需要提供情绪疏导、心理支持、必要的危机干预及其他社会心理健康服务资源的转介;管理组需要制定督导师及心理咨询师的资质标准,援助工作流程,提供必要的设备、经费支持;宣传与外联组需要提高受众的知晓度和媒体的活跃度;危机干预组需要对处于危机的求助者进行干预并报警。
  (三)队伍的组建
  首先,根据管理组制定的标准通过网络招募心理援助团队成员;其次,做好人员的管理工作,心理援助工作可采用小组排班、轮班制,如3天一轮,3小时一班;再次,做好个案信息及记录保存,个案信息以团队唯一账号密码进行管理,记录以加密文档进行统一收集;另外,要对工作者进行岗前及持续性培训,以及每周至少一次的督导,培训内容应包括:心理援助工作中的伦理问题、心理援助的工作流程、心理援助工作中常用的咨询技术、常见来话问题的类型及有效应对、心理危机反应及干预方法、心理援助工作者的自我照顾等。
  (四)确定基本设置
  确定热线的名称、服务时间、单次时长、服务内容、服务对象、服务媒介等内容,并将以上内容利用社会媒体进行公布。需注意原则上每人最多接受3次心理援助,通常只能接受1次。单次时长为30分钟左右。注意保护心理咨询师的隐私,避免手机号、微信QQ号直接公布于众。
  (作者为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