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火车站疫情防控突击队大爱在心护平安——

个个都是好样的

2020-03-11 作者: 薄克国 来源: 大众日报
  这支队伍已经在青岛火车站6个进出站口驻扎值守了30多天,平均每天要为3000位进出站旅客测量体温,随着返城复工高峰期的到来,旅客们的数量与日俱增……
  青岛火车站疫情防控突击队,是守卫着旅客进出青岛火车站的第一道防线。有了他们的坚守,才有了大家的安心出行。
  □ 本报记者 薄克国
    本报通讯员 王 勇

岗位就是战场
  盖海建,青岛人,转业后选岗进入青岛市市南区江苏路街道办事处。1月23日接通知,到1月28日,盖海建被派往青岛火车站一线工作。因为有学医经历,他被任命为青岛火车站疫情防控第一突击队队长。
  作为队长和联络员,他担当起“穿针引线”的角色。由于物资紧张,为保证公平,每次领到物品都亲手将物资送到各个岗位,36只护目镜,168套防护服,1204只口罩,1330副手套,以及酒精,消毒液,矿泉水等物资,从队伍组建到目前为止,每一样物品都一件不落地交到每个队员的手上。
  穿梭火车站的每个出入口多少次,连他自己都记不清楚,每天身上的衣服都是湿了干、干了湿。作为一名党员,他心中只有一个念头:“不计得失,不惧生死,坚决完成任务!”他用实实在在的行动来感染和带领团队完成工作。在盖海建的带领下,大家拧成一股绳,齐心协力守住体温检测这道防线。由于团队配合默契,第一突击队很快进入状态,成为别人眼中的品牌队伍。
  然而就在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时,家里却出现了状况,岳父突发脑血栓。刚下早班还没休息,盖海建就送岳父去了医院。岳父的陪床只能落在爱人的身上,盖海建能做的就是在休息时间,来回穿梭于家庭和医院。
  当兵16年,亏欠家人的太多太多,本打算回来后好好补偿亲人,但现在疫情就是战情,岗位就是战场。
舍小家,为大家
  王军,滨州人,在部队时常年不能回老家过年,更别提时常陪伴老人了。2019年3月份,他父亲因病去世,本想除夕可以陪伴母亲过个年。腊月二十九下午,提前请了半天假,收拾好,带着妻子和孩子一块回家过年。
  车刚开出青岛界,单位来电话,通知参加市南区疫情防控指挥部工作。王军第一个反应是,赶紧找到最近的高速出口,往回赶。
  车掉头后,他给母亲打了个电话:“娘,俺回不去了,刚刚领导让俺到疫情指挥部工作,今年不能回去过年了。”
  母亲说:“还是单位的事要紧,不用回来了,我自己一个人没事。”
  母亲越是这么说,王军心里越难受。回家后,他抓紧时间去了指挥部报到。
  妻子收拾了东西,准备自己带孩子回去陪婆婆。因为县城的直达车已经赶不上了,妻子在网上找了年三十当天早晨五点出发的顺风车,娘儿俩搭乘顺风车回老家陪老人过年。
  事后,妻子在电话里告诉他:“娘看到我和孩子回家可高兴了,娘还问,都转业到地方了,咋还跟在部队似的,不能回家过年?”王军听了半天没回话,过了一会儿,哽咽着说,“告诉娘,疫情过了我一定回去看她……”
  来到火车站上岗之前,王军已在市南区疫情防控指挥部坚持工作了两天一夜。1月28日又在青岛火车站测温岗位奋战到了半夜,当队友提出换班让他休息时,他婉言拒绝了。王军说:“作为一名转业军人,始终牢记要不怕吃苦、坚守岗位,舍小家、为大家!”
守住了这里就是守住了家
  张俊,湖北天门人,疫情突发时,刚退役不久的张俊成为一名“突击队员”,加入到青岛火车站疫情防控测温值守队伍,对来往旅客进行体温测量,筛查体温异常人员。
  火车站人流密集,防控压力大,队员们需要值守在火车站的每一个站口,直到最后一名旅客离开。最长的时候,张俊一天工作了19个小时,寒风中冻得手脚发麻,有时候坚持不住,他就打开手机看看孩子照片,看着孩子甜甜的笑,张俊觉得心里暖暖的。
  每次出门时,孩子还没醒;回到家,孩子早已睡了。虽然对孩子有愧疚,但他说:“孩子还小,长大了会懂得这场战‘疫’的重要性,会懂得爸爸的选择。”
  平时值守中,温度低测温枪灵敏度就低,张俊就把测温枪焐在怀里,测一个焐一下,冰凉的测温枪手拿都坚持不住,更何况是放在心口上。说起这事,张俊说:“这样测量的数据比较准确,也不是很冷,火车站是青岛的第一道防线,我们必须守住,守住了这里,就是守住了家!”
  盖海建、王军、张俊只是疫情防控突击队的三名代表,还有许许多多的人驻守火车站,疾控人员、人民警察、志愿者……为了防控疫情忙碌着、坚守着、奉献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