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疫一线过节日

——“三八”妇女节女记者跟踪采访女防疫人员

2020-03-09 作者: 刘一颖 来源: 大众日报
  3月8日,本报记者(左)采访东营市奋战在防控战线上的工作人员。
  □ 本报记者 刘一颖

  “东营区3月8日上午标本采集分组,一组赵奎松、刘淼、王娜去辛店街道,二组燕乐华、王海青、李云霞去文汇街道……”3月8日上午8点半,东营市东营区疾控中心4楼会议室,流行病学调查队(简称“流调队”)例会,东营市疾控中心理化检验室负责人刘淼领到任务。“昨天就去了辛店街道采样,下午两点半吃的午饭,晚上回到家7点多了。”刘淼隔着口罩对记者说。
  今年“三八”妇女节恰逢周末,许多女防疫人员仍奋战在一线,本报女记者跟踪采访,和她们一起在岗位上过节。
  十五分钟例会结束,刘淼和同事来到辛店街道。打开黑色行李包,迅速更换衣服。东营区今早雾气蒙蒙,温度偏低,刘淼把羽绒服脱掉,上身只剩一件单衣。“虽然现在冷,但穿上密不透气的隔离服,20来分钟就冒汗了。”刘淼说。从戴口罩到完成一系列防护用品穿戴,刘淼用时13分钟。“口罩、帽子、刷手衣、鞋套、手套、隔离服、鞋套、手套、手术衣、护目镜、面屏,穿戴完毕!”
  检查穿戴完毕,刘淼接待了第一位采样人员。他来自四川,在东营区一家企业务工,一家六口于3月3日抵达东营。刘淼用采样拭子蘸取无菌生理盐水,进行鼻、咽拭子采集后,将采样拭子放入装有病毒保存液的试管中,将试管小心翼翼放进生物安全运输箱。从9点56分到10点30分,刘淼采集标本20例。
  “我不想采样!我难受!我不愿意!”10点左右,一位40多岁的男子说完,就紧闭嘴巴,不配合采样。“大叔,您放心,我们采样很安全很专业,不会弄疼您。咱免费作个检测,是对您自己的负责,也是对家人朋友的负责呀。”刘淼耐心地说,但是男子拒绝。最后在网格员的帮助劝说下,对方终于接受采样。
  刘淼是东营市疾控中心唯一的博士,毕业于浙江大学,原本在疾控中心实验室工作,得知流调队人员紧缺,她主动请缨。由于无菌生理盐水的作用,采集对象会出现咳嗽、打喷嚏甚至干呕反射,随之喷出的飞沫会喷溅在采集人员的面罩和防护服上,如果防护不当很容易造成感染。“防护得当,操作规范,就能有效避免病毒感染。所以,病毒不可怕!”刘淼充满信心。
  取样的还有医院有关人员。下午3点,记者在东营市东城医院见到检验科科长方健时,她刚完成东城开发区12个点47人入户采样任务。已经脱了隔离服的方健身上,不时飘来一阵酒精味。每次采集完样本,需要用75%酒精喷一遍隔离服,一天下来要被“喷”十几遍,“等采样工作结束,我的酒量都练出来了。”方健调侃道。
  中午11点,东营市疾控中心6楼化验室。微生物检验室主任李萍比对着送检表,一一检查样本。确定无误后,她填写样本接收表,并进行编号。
  实验室分为样本提取区、体系配置区、产物扩增分析区,每个区面积约20多平方米。试管进入样本提取区,透过两侧玻璃,记者看到李萍将试管盖拧开,用针管慢慢提取样本,拧紧试管盖,将提取的200微升样本放进另一只试管,加入试剂……
  “天天拧试管盖,拧出了‘腱鞘炎’。”走出实验室,李萍笑着说。实验室都是负压状态,加上机器噪声,身着隔离服,“经常憋得胸口疼”。
  “吃不消,咬牙也得挺住。”从1月22日检验第一份样本开始,李萍就没歇一天,“1月22日到24日,腊月二十八到年除夕,连轴转了三天,没回家。”
  “昨天我们破纪录了,检测了1267例。”李萍说,从早上8点上班,除去20分钟吃午饭,一直到晚上9点多才下班,“这还不是最晚的”。疫情初期作化验,是“样本随来,检验随作”,8位化验师轮班倒,李萍凌晨三四点下班是常事。现调整为每天两次收样,“但遇到特殊情况,我们依然盯得上靠得上。”
  下午2点,一批批样本陆续送至实验室,李萍又忙碌起来……
  据介绍,东营市目前仍是我省惟一没有确诊、疑似患者的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