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文化

抗疫一线的“山药蛋派”

2020-02-05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逄春阶
  土豆,在山西叫“山药蛋”,在我老家,上岁数的人管它叫地蛋。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盛产“山药蛋”的山西,形成了以赵树理为代表的文学流派——“山药蛋派”。这个“派”透着泥土的芳香,似乎如山药蛋般憨实可爱又有营养又有嚼味儿。开始,命名者对这个创作群体有戏谑成分,觉得他们的作品“土里土气,不登大雅之堂”。但恰恰是这种“土里土气”的浓郁乡土气息和鲜明地方特色,让老百姓喜闻乐见。
  目前,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肆虐,为使老百姓都能及时掌握疫情防控情况,提高防范意识,各地使出各自招数,拉横幅,开广播,发微信,等等。我一下子就联想到了“山药蛋派”。
  “山药蛋派”的一个突出标志,就是接地气。他们一脉相承于鲁迅“为人生”“改良这人生”的观点,拿笔就是为“劝人”(赵树理语),劝人革命,写作有明确的目的。
  我在农村街头看到的标语有:“老实在家防感染,丈人来了也得撵!”“炖上丸子烫上酒,关门过年别乱走”。我在微信上看到贴出的标语有:“今天到处串门,明天肺炎上门”“不集会,莫串门,疫病传播不认人”“春节集会一时爽,隔天医院床上躺”……这些语言,就是赵树理语言,给人强烈的感觉,告诉大家,疫情很严重。这些标语不是花架子,就是要管用,要警示,就是要“劝人”别出门。抗疫标语,看似无情,甚至是绝情,却是有情的提示,不同角度的表达,有相同的暖意。
  这些标语,“话糙理不糙”,都是熟悉农村之理、深通农村之事、懂得农民之情的人写的,识字的人能看懂,不识字的人能听懂。没有形容词,直抒胸臆。我们的文艺工作者,写的好多东西,是矫揉造作,无病呻吟。可否从中得到启示?所谓礼失而求诸野。
  在农村,大喇叭天天响起来。喇叭一响人心稳。这次疫情防控,威海农村的村妇联主席大放光彩。我从微信上看到,她们霸气十足,“硬核话”说得干脆利落,配上独特的胶东口音,幽默风趣,让人忍俊不禁,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
  比如文登区张家产镇下埠前村妇联主席殷希秋,自编快板书,在大喇叭里放:“二0二0年初一,大人小孩都欢喜;没想祸从天上降,气氛立马不一样;每家每户备好菜,人人都把口罩戴;电话微信把年拜,想想心情不自在;以前村头盼儿归,现在车拉泥一堆;见面不能把手握,想想哪个不上火?但愿雾去云也散,肺炎消除人人赞;要做泰山一青松,战胜疫情定成功!”而张家产镇顾家村妇联主席李玲珍,则在大喇叭里劝道:“这时候,上人家去,人家硌硬。在家老实地趴着,别去惹人硌硬。凑着这个工夫,老婆、汉子跟(在)家拾掇拾掇家里的卫生,收拾得挺干净,多好啊,还能找你闲着了吗?真用着出门了,别忘了戴个口罩,别张嘴叭叭叭的,茫(扑)着人家就去了,弄得人都真烦气!”
  又比如文登区侯家镇朱家村妇联主席娄顺英,在大喇叭里劝解,一开口是“歪(喂)、歪(喂)、歪(喂)!”,一声比一声高,传递出防疫的危急气氛,接着开始用非常标准的倪萍那“今儿刮明儿刮后儿还刮的天气预报”口音说:“有些银(人)就是不知道么,这么雪(说),他就是不听,你觉得你就俊不是?村里几个老娘们儿,习惯性地撑饱了,还得出来遛达两圈儿,再串两个门子,都嘚瑟起空了,火都烧到腚了还都不知道上火。有的出来连个口罩都不戴,我看哪,你这么嘚瑟,连棵毛都嘚瑟得没有了!再这样嘚瑟,我就得想办法了,采取措势(施)。”厉不厉害?简直太有才啦!她们传递的信息,村民听得懂、听得进、易接受。
  我跟在妇联工作的老同学说,齐鲁大地的妇女姐妹,用土话说疫情,用乡音送科普,俏皮话、戏曲、快板齐上阵,太给力了。同学说,农村妇女在抗击疫情上的力量不可忽视。
  听着她们的广播,作为一个外乡人,都能感受到方言的魅力。这就是“山药蛋派”的语言风格,土而不僻,通而不俗。有专家评价赵树理的语言是“极易上口,人人皆懂,诙谐成趣,准确生动。这种语言是纯金,是钻石,闪闪发光,铿锵作响……”这样的评价完全可以用到在疫情战线的“喊话”人,特别是那些村妇联主席身上。
  在农村,老年人多,他们不比年轻人天天刷微博、看微信,很多人缺乏对病毒的认识和警惕,防护意识特别差,但大喇叭天天放抗疫广播,虽然烦人,慢慢地他们也就听进去了。这是个管用的法子。这对专业的文艺工作者也是一个启发,怎么样才能影响老百姓?是不是要注意方式方法呢?
  疫情面前,考验着每个人,也考验着文艺工作者。希望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才华,接地气,提振信心,为打赢防疫阻击战出一把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