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蹲点调查

从旱厕改造到湿地项目

河口区人工湿地建设实现多重效益

2020-01-05 作者: 王琛 孙源泽 来源: 大众日报
湿地保护——
  □ 本报记者 王琛 孙源泽 王晶

  “很多农村的旱厕改造完成后,因为缺乏后期的配套政策与设施,导致村民将粪水随意排放,从而造成二次污染。新户镇改厕过程中,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2019年11月23日向记者介绍这一情况时,东营市河口区新户镇宣传委员荆栋山有点小骄傲。
  2016年,新户镇启动了农村旱厕改造工程。旱厕建成了,首要的问题就是污水处理。2017年4月10日,新户镇政府经过考查,引入山东省中江龙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建设污水处理厂,建成后镇政府按全镇每人每年51元支付污水处理服务费用,共计138万元。
  污水处理厂还与精准扶贫结合了起来。荆栋山介绍,当时新户镇有6个市级贫困村,每个村都有扶贫资金。“扶贫资金必须要用到项目上,项目必须要有收益,收益必须分给村民。”荆栋山说。这“三个必须”让村集体很是费神。引进污水处理厂项目以后,经过多方洽谈与民主表决,中江龙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吸纳了5个贫困村入股。“每个村入股58.2万元,项目每年返还每个村不低于5万元,连续返还十年。协议到期后,将本金全部返还村集体。”荆栋山解释,“通过这种方式,既合理地运用了扶贫资金,又使老百姓享受到了经济效益。”
  走进污水处理厂,工作人员时传松指了指一片菜园说,“污水从前面管道进来,经由五道工序,生成的粪渣处理后就成了有机肥。这里的蔬菜是一块实验田,全是用的这种有机肥。”时传松又指着门口的湿地说:“这个人工湿地就是污水净化的最后一步,处理达标后的水汇集到这里,再经自然净化流入前面的池塘,作为灌溉用水。
  河口区地广人稀,具有打造人工湿地的优势。除了生活污水,还有各种工业污水、废水也需要处理。随着环保标准更严格,建人工湿地进一步净化污水,同时还能形成旅游景观。投资6505万元、占地500余亩的面条沟人工湿地,可算是其中的一个典型工程。
  “之前,面条沟就是一条臭水沟。”河口区水土保持中心副主任郝爱鑫说。而在2015年开工建设后,曾经的“臭水沟”焕然一新。虽已入冬,但水面上成片生长的香蒲、芦苇,不时跳出的飞鸟、野鸭,仍是一幅生机盎然的景象。
  “湿地在承担污水净化作用的同时,我们也在着力打造一些湿地景点。”郝爱鑫带记者走入一片芦苇荡,“这片芦苇下面有专用的填料,能进行第一轮净化。污水到面条沟以后,天然的微生物、土壤、植物都能再次进行净化,这样流入挑河就是完全达标的水啦。”据郝爱鑫介绍,面条沟东连挑河,同时接收了五个污水处理厂的尾水,日处理污水5万立方米。经过湿地二次净化后,这些尾水都能达到排放标准。
  在河口,还有城东湿地、草桥沟湿地、荻花湿地、海风湿地等湿地项目正在施工建设中。“下一步,我们河口区将继续践行打造湿地城市的生态理念,提升入海河流水质,努力建设‘湿地在城中、城在湿地中’的生态宜居城市。”东营市生态环境局河口区分局党组成员崔海燕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