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大众书画

走过清冷冬日 遇见锦绣繁花

——朱全增吉瑞森合绘“国色和春”图

2020-01-04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国色和春起国风 朱全增 吉瑞森 248cm×129cm
  20
  朱全增 1956年生。中国美协原理事、山东省美协原常务副主席。现为中央民族画院副院长、山东省国画院院长、山东省美协花鸟画艺委会主任。
  吉瑞森 1963年生。首都师范大学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兼任云南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
  吉瑞森(左)朱全增切磋商谈,共绘国风。
栏目主持:霍晓蕙
  此次已是“大众书画”专刊重磅原创栏目“约绘”的第20期。连续三年的“丹青之约、雅士之集”,深得受邀画家的重视与珍惜。一回回有声有色的笔墨对话,一幅幅巧思妙构的多彩画面,有品位,有趣味,可回味。曾于2016年末参加过“约绘”的山东省国画院院长朱全增说,“约绘”已成了山东书画艺术界的一个品牌,应该邀请在外地生活和工作的鲁籍书画名家“回家”交流,进一步深化内涵、扩大影响。我们接受了这样中肯、温暖的建议。于是,鲁籍书画家“回家”约绘的新篇在这个冬日开启。

    □ 本报记者 霍晓蕙
  岁末的时光似乎变快了,辞旧迎新的仪式感在空气里持续蕴蓄。2019年12月10日上午九点,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吉瑞森就已落座山东新闻美术馆的画室。他清早从北京乘坐高铁,专程来赴与大众日报的这一场“约绘”。一杯暖茶在手,他不觉辛苦,只说相见的欢喜,“回老家,会老友,人生乐事也。”
  “回家”是踏实笃定的,会友是喜悦轻松的。吉瑞森说:“已是知天命之年,感觉自己什么也不缺,最在意的是友情、亲情。回山东老家做点事情,非常乐意。”朱全增和吉瑞森是多年好友,性格里都有着山东汉子的果断爽快,全无矫揉造作之气。除了寒暄,画友之间的交流更喜欢使用笔墨语言。“开始动手吧!”放下茶杯,拿起画笔。两人在画案前稍一商议便做好分工。新年将至,他们要画出春天的色彩。
  绘画似旅行,每一步都是途径,每一处都是风景。
  吉瑞森画山石。在传统文化中,对石头的审美有着漏、透、瘦等标准,而在写意花鸟画中,石头的“力”和“势”是至关重要的,石头画好了,不但起到稳定画面的作用,还可以增加画面的节奏感。吉瑞森大笔蘸墨,凌空取势,顺势就笔,笔锋中侧互用,一气呵成,在转折处略带皴擦,画出石头的质感和力量感。空白的宣纸上有了山石,便构成了一方静谧的空间,只待春风吹来,万物生发。
  春来谁做韶华主?总领群芳是牡丹。朱全增在山石的右侧画牡丹。他先用比较严谨的线条勾勒花的形态,然后用粗笔点染色彩,勾染互用,兼工带写,既保持了牡丹形象的精致圆满,又处处见笔意,色不碍墨,墨不碍色,相辅相成。随着毛笔的游走,数株黄牡丹渐次盛开,光彩照人。牡丹界的“姚黄魏紫”均是珍品,尤其是黄牡丹被称为牡丹之冠,寓意生命的珍贵和值得期待的美好。一直在旁边观画的人,都被它惊艳了。
  山野里的花草可以野蛮成长,可在画家手中,只截取最美的片断。山石的左侧,吉瑞森“种”上了红色的三角梅。它的枝干有着藤的坚韧和树的挺拔,花瓣开得蓬勃,灼灼耀眼,似乎有着不灭的热情。接着,他用大笔淡墨画出硕大的芭蕉叶,与艳丽的花、坚硬的石形成一种对比和呼应。
  在吉瑞森看来,阳光、雨露、花草都是自然赠与人类的生命礼物,需要用心去感知。画花鸟,也是一种美丽的遇见,观照自然、描绘自然,亦是观照内心,感悟生命,寄托情感。无论是他在中央美术学院首届博士生班就读时,还是后来在首都师范大学任教、担任硕士研究生导师,这么多年来,他始终重视写生,在大自然中寻素材、觅灵感;在“师造化”的基础上,因心造境,营造了一个生机盎然、个性张扬的花鸟世界。从他的画中能感受到南国风情,这是因为他的写生基地“红房子”就在美丽的西双版纳,任世事纷扰,那是他流连忘返的百花园。
  比吉瑞森年长7岁的朱全增,曾以美术工作组织能力、超强的行动力而为人所熟知。友人和画家们对他的评价通常使用务实、踏实、果断等关键词。任职山东省美术家协会驻会常务副主席七年,他紧扣时代主题,策划并组织了一系列美术活动,形成了美术活动的山东模式,在全国美术界都有较大影响。
  美术工作方面果敢有力,绘画创作上则是刚柔相济。朱全增早年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美术系,有着西画的根底,几十年的艺坛耕耘,国画花鸟成了他的主要方向,间或也有山水画、人物画创作。2019年年初,在“庆祝大众日报创刊80周年中国画名家作品展”中,他的一幅秋实“葡萄”图,广受好评。有评论者这样评价他的绘画风格:浓墨重彩显富贵,老笔苍墨应手从。的确,独特的审美,造就了他色彩饱满浓艳、与时俱进的“富贵”画风。
  两位画家合作的这一幅迎新之作,被命名为“国色和春起国风”,题字盖章后,我们把它挂在墙上欣赏。画面既有大开大合的气势、明丽绚烂的时代感,又可让人感受静谧的自然、鲜活的生命。色彩的深浅、冷暖和景物的虚实、疏密,使作品充满韵致。虽然没有画一只鸟,却仿佛有蝶翅扑来、莺弄春笙。应该是三四月吧,似乎在一片原野,我们走过清冷的冬日,遇见了锦绣繁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