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对外交通瓶颈弥补区域发展短板

东营构筑高质量发展大通途

2019-12-12 作者: 贾瑞君 来源: 大众日报
■决战四季度 东营有作为
  □记 者 贾瑞君 李明
   通讯员 赵秀来 报道
  本报东营讯 12月初,记者在东营港疏港铁路建设现场了解到,经过两年多的奋战,东营港疏港铁路进入最后攻坚阶段,自11月17日起全线进入铺轨阶段以来,目前已全面进入机械铺轨阶段,这标志着东营疏港铁路离达到试运行条件只剩“最后一公里”。作为贯穿东营北部版图的“大动脉”,东营港疏港铁路铺设,也意味着东营正构筑起全市高质量发展的大通途。
  东营港疏港铁路全长114.9公里,与黄大铁路利津站、德大铁路利津南站接轨,途经利津县、河口区、黄河三角洲综合训练基地到达东营港,设计等级为国铁Ⅱ级货运铁路,设计时速100km。该项目于2016年3月经省发改委立项,2017年11月正式开工,总投资56.8亿元,采用PPP模式,是东营市建市以来最大的单体投资项目,被财政部评为全国第三批PPP示范项目,获得财政部800万元奖补和交通部2.5亿元无偿补贴资金。
  作为东营市第一条地方铁路,项目自开工以来,全体参建干部职工精心组织,高标准、高质量推进建设,啃下了土方、资金、拆迁等一个又一个“硬骨头”。截至目前,已累计完成投资49.4亿元,占总投资额的87%,顺利进入全线铺轨阶段,按计划将在今年元旦前全线贯通,各段陆续进入试运行阶段。
  “东营港疏港铁路可以实现‘海铁联运’,即铁路到哪,港口腹地便能延伸到哪。”东营市交通运输局局长宋迎章介绍。项目建成后,将成为东营港的重要疏港通道,并可通过德大铁路、黄大铁路与全国铁路网相连,为东营港及东营高端石化产业基地建设,以及沿线利津、河口等区域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有力推动东营市及鲁北地区的经济发展。
  项目建设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主抓手和“牛鼻子”。加强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事关全局和未来发展,既是重要的发展工程,也是重大的民生工程。多年来,重大交通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一直是东营市发展中的短板。聚焦新时代东营发展的目标定位,东营市正着力破解对外交通瓶颈,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向新、向深、向实发展,构筑起高质量发展的大道通途。
  根据我省相关规划,鲁北地区将成为山东省未来炼化一体化的主战场,在此基础上,东营适时提出要建设鲁北高端石化产业基地核心区。而在这个主战场上,拥有接卸大型油轮的深水大港和便捷的疏港通道无疑是首要因素。
  就在今年9月25日,随着2×10万吨级液体散货泊位工程的开工,建港35年的东营港正式走进“大码头”时代。当前,东营市正积极推动传统炼化石化产业向“油头化尾”高端化工全产业链方向转型升级,东营港大码头的建设为此提供了及时而必要的基础设施支撑。
  随着东营港“大码头”的开建和疏港铁路建设按下“快进键”,对沿线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效应也逐渐显现,利津县明集乡就成为受益者之一。利津县依托明集乡北接荣乌高速、南临东吕高速,与东营港疏港铁路接轨的交通优势,相继招引了泰山石膏“800万立方米高档装饰石膏板”、鲁北铁路“智慧物流园”等9个大项目,总投资额突破30亿元。
  “交通优势是公司在此落户的重要原因,石膏板的最佳运输距离是400千米到500千米,选在这样一个交通重地,可以更好地辐射周边城市,扩大销售地域。”泰山石膏有限公司综合处处长赵振华说。
  “鲁北铁路物流园的建设对明集乡来说是千载难逢的机会,一方面铁路建设为物流园提供了有利条件,而物流园建设的物流仓储区、商贸交易区及配送中心将有效解决全市炼化企业和精细化工企业的储运需求,为疏港铁路发展现代物流,实现多式联运提供有效的支撑保障,两者相得益彰。”明集乡乡长赵宝光介绍。
  更让人欣喜的是,疏港铁路的建设和“大码头”的开建还为东营市项目引进增加了“砝码”。今年中国燃气拟投资20亿元建设12万立方的低温丙烷罐区,通过脱氢制取丙烯,向化工下游产业发展;中国振华进出口公司210万吨轻烃深加工综合利用项目已落地;亚通220万吨加氢裂化项目、山东启恒新材料有限公司年产33万吨高分子新材料项目、威联化学200万吨对二甲苯及上下游配套延伸项目等都将落地。
  聚焦长远发展,着力实施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昔日的“短板”正成为东营市构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11月30日,长深高速广饶至高青段项目正式建成通车,该项目自2017年4月开工建设,比原计划时间提前了一个多月。随着长深高速广饶至高青段继续向西延伸到济南,届时东营市将新增一条通往省会济南的便捷高速通道。”宋迎章说,东营市还将积极配合推进京沪高铁二通道天津—东营—潍坊段、东青高速公路扩容改造、东营港—广饶原油成品油管线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进一步提升全市交通运输水平,为东营市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应有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