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岁老党员的核电记忆

2019-12-10 作者: 张思凯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通讯员 王 景 许红波
     本报记者 张思凯

  极具胶东特色的海草房,以石为墙,海草为顶,外观古朴厚拙,宛如童话世界。荣成是胶东地区海草房保存最完整的地区,在这里,随处可见带着古朴韵致的建筑群落。82岁高龄、有着64年党龄的老党员王锦恩就住在这样一座海草房里。他的邻居,就是2009年扎根于此的荣成核电,核电站的周边遍布着上百座海草房,与邻为伴,和睦共融。
  王锦恩家住荣成市所前王家村。来到老人家里,这位老党员向记者介绍,他世代都居住在村里,对村里的一草一木和村里发生的故事有着很深的感情,他向记者展示他编写的一本《乡土文集》:“这是我自己写的书。我把我半辈子经历过的、村里发生的事儿都写进了这本书里。”老人说,新中国成立70周年,他想趁手中的这支笔还听使唤,把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70年来家乡的变化记录下来。“我这本书还少一个故事,我正在写荣成核电,有了这个故事,才觉圆满。”老人找出一沓他正在写的厚厚草稿,密密麻麻30多页,1万余字,写的是荣成核电扎根当地以来,小村经济和村民生活发生的变化。
  翻开老人的手写文稿,字迹苍劲有力,行云流水。“2009年时,听说要在我们村前面建一座核电站。最初村里的人既陌生又好奇,只知道火电、水电和风电,还不知道核也能发电。经过科普,大家才知道这座核电站不简单,它是16个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之一,是我们中国自己的核电技术……”老人的文章里记载了围绕荣成核电建设,他的家人和村民在工作和生活上的改善,以及村风村貌的变化。
  “我们村此前在荣成市属于贫困村,村里的路坑坑洼洼,下雨天娃娃们上学放学十分不便,在外工作的年轻人开车回来都嫌颠簸,核电来了之后,村里和周边的基础设施越来越好,村旁的大路铺成了柏油路,村里的小胡同铺上了沥青,公交车也通到了我们村。”老人在文稿里写道,原本村里的年轻人都选择在外工作,荣成核电来了之后,为当地提供了大量工作机会,很多年轻人都回来了,他们愿意在自己家门口的核电站上班。
  “拿我的儿媳妇来说,原来在家务农,后来应聘到核电做后勤服务工作,有了社保和工资,家里的生活改善了不少。”多年来,荣成核电扎根地方,积极营造“核电一家亲”的周边氛围,优先利用当地资源,进一步带动当地企业发展。截至目前,已与当地企业累计签订合同93个,总金额约5500万元;已雇用当地劳务用工近2100人次,后勤配套岗位雇用周边居民近200人。
  “说起在核电工作的大学生,那可都是重点大学毕业的高学历人才,这帮孩子挺不容易的,从全国各地来到我们这样一个偏僻的小地方。”老人说,每每看到核电的“娃娃们”从村里经过,就像看到自己的家人一样亲切。每年“七一”建党节前后,荣成核电的领导和员工还会带着大米、油等来看望村里的老党员,这么多年下来,感觉就像亲戚来家里串门。2019年6月28日,荣成核电有关负责人登门看望老人,与老人促膝长谈,关切询问老人的身体状况和家庭情况,赞叹老人笔耕不辍的精神状态:“我们要向您学习,您是我们学习的榜样,请您放心,我们一定把核电建设好,让更多人用上清洁能源,共同建设我们的美丽乡村。”
  老人82载的光阴,见证了新中国的成立,正在见证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为一名老党员,我特别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并继续满怀信心紧跟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奋勇前进,开创更美好的未来!”聊到兴起,老人当场作诗一首,诗里,说出了他的初心,也诠释了“邻居”荣成核电的使命——
  改革大潮促盛世,落后村庄跃身起。
  民众齐心跟党走,和谐开创新天地。
  核电搬进家门口,所前王家今胜昔。
  修桥畅通新道路,街边牢砌青石渠。
  街道纵横保清洁,欣欣向荣苗得雨。
  村庄内外花似锦,助民养老福利齐。
  艰苦拓展业千秋,闯开新路程万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