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县域

2019-11-29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威海市妇联脱贫攻坚用实功求实效
  □安明静
  
  威海市妇联推进“巾帼脱贫行动”实招数、硬措施,凝聚合力,着力缓解贫困群众实际困难,进一步推进脱贫攻坚工作用实功、求实效。
  为协助党委、政府做好暖人心、稳民意、聚人气的扶贫工作,威海市妇联广泛组织、动员社会力量,共同关爱贫困妇女。
  温情关爱贫困母亲。争取全国“两癌”救助资金31万元,救助31名贫困患病母亲,其中建档立卡人员7名。争取威海市财政专项资金210万元,帮扶420名贫困“两癌”母亲。发动社会各界爱心人士2449人,开展“姐妹牵手关爱母亲”活动,募集爱心帮扶金87200元,88名建档立卡困境母亲受益。
  常态化开展“社会妈妈”帮扶活动。本着“救助一名儿童,稳定一个家庭,安定一方社会”宗旨,创新活动载体,丰富活动内容,扩大活动影响,发动女企业家及社会爱心人士,重点针对建档立卡贫困儿童,送上助学金、学习用品,通过“1对1型、集体型、松散型”三种方式与孤贫儿童拉手结对,在精神上对孤贫儿童进行抚慰,在生活上对孤贫儿童进行资助,帮助孤贫儿童完成学业、健康成长。今年以来,全市资助贫困学生1113名,捐款捐物累计14.3万元。“社会妈妈”活动真正成为关爱孤贫儿童、惠及贫困家庭的民心工程。
  授之以渔,抓好巾帼致富带头人培训和示范。围绕“以产业培育人才、以人才推动产业”目标,威海市妇联集中开展巾帼致富“领头雁”培训行动,帮助贫困妇女找到脱贫路子,累计开展各类培训活动1000多场次,培训妇女4万人,培育巾帼致富带头人270名,在带动贫困妇女脱贫增收方面发挥了人才聚集、示范引领作用。强化“女致富带头人提质工程”。扶持全市“大姐工坊”、“大姐民宿”、巾帼电商、巾帼家政等农村女性创业就业集中的领域行业发展壮大,提供多维度、多元化的智力支持,有效提升女致富带头人增收发展能力,带领更多贫困妇女就业增收。择优招募巾帼返乡下乡创业人才76名,培育巾帼创业就业基地、女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巾帼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吸引更多农村妇女自主创业。多元化“引才”“育才”。鼓励把优秀创业女性、返乡下乡女能人、女致富带头人选拔到村妇联执委岗位上,让其有位子更有担子;同时也引领女致富带头人执委牵头成立“妇女微家”等妇女群众身边的妇联阵地,建强用活,更好地带着干、帮着赚,实现共赢。聚力打造电商“创富”模式。建立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电商创富体系,线上以互联网课程为培训平台,加强女致富带头人网上创收能力;线下鼓励电商龙头企业全方位、多角度帮助有意向的妇女发展电商,使本地的绿色农产品“触网”销售。全市共有2632名妇女拥有独立网络店铺,创业淘宝店铺613家,注册企业及个体工商户76家,成功带动7万多名妇女参与电商创富行动,网络销售额达5000多万元。


薛城区巨山街道新时代文明之花芬芳绽放
  □李自发
  
  近日,枣庄市社情民意调查中心公布了2019年下半年全市移风易俗群众满意度调查成绩,薛城区巨山街道在全市65个镇街中位列第二名。巨山街道把移风易俗工作贯穿于乡村振兴、脱贫攻坚工作始终,让新时代文明之花竞相绽放。
  一个“先导”,成风化俗。巨山街道地处市驻地,居民传统陋习的负面影响放大效应尤为突出。面对这一现状,街道坚持宣传引导、舆论先行。今年以来,印制各类宣传品10万份、悬挂横幅800条,建立移风易俗宣传一条街50个,同时积极利用农村广播循环播放婚丧嫁娶“十严禁”规定,让移风易俗工作家喻户晓。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华优秀文化,通过传统文化进学校、进机关、进企业、进村居和《巨山好家风之幸福家庭》评选等活动,充分发挥榜样的导向作用,用身边人、身边事教育广大群众,以文化人、成风化俗。
  两大“关键”,培育新风。街道充分发挥红白理事会和正向激励作用,在实现村(居)红白理事会、村规民约“两个全覆盖”的基础上,完成了人员培训的全覆盖。邀请先进地区的领导和红白理事会会长进行宣讲,组织村(居)党支部书记赴临沂、威海等地学习,使移风易俗工作真正落地生根。街道还成立了慈善协会,募集资金30多万元,设立了“孝德基金”,对评选出来的“巨山好人”,特别是“十大孝星”予以重奖,培树了一批厚养薄葬的先进典型。村居设立引导资金,对到殡仪馆办理丧事的城中村农民,由村(居)给予补贴5000元。对违反《村规民约》《红白理事会章程》规定办理红白事的,取消当年度村级福利和家庭股权分红。
  三项“保障”,刚性监管。街道强化“治理、考核、监督”三项保障,由分管科级干部牵头,成立了由公安、司法、民政、综治、城管、安监等部门组成的城区殡葬秩序整治联合小组,开展联合执法30余次,取缔花圈店10处,清理丧葬用品店15处,治理棺材店6处,制止大操大办、放铁炮、私建墓穴等不文明行为25场次。开展了“喇叭换音响”“取消大孝”“最简化舍号”活动,对红白事大操大办以及销售棺木和丧葬迷信用品、唱大戏等行为及时制止、坚决取缔。与各村(居)签订了《移风易俗目标责任书》,提高对村(居)移风易俗工作考核的分值比重,实行一月一考核一通报,连续两次排名末位的,实行一票否决,村(居)干部抓移风易俗工作的责任感不断增强。同时,让机关帮包干部成为移风易俗工作的信息员、监督员、指导员,提前介入,全程监管,把移风易俗往深里抓、实里做,使新时代文明新风成为一种共识、一种自觉。


兰山区方城镇:
巧用外脑助农业提质增效
  □相廷峰
  
  眼下正是冬桃收获的季节,面对准时到来的北京客户,临沂市兰山区方城镇同利村房正民心里算起了账:承包的50亩冬桃喜获丰收,每亩预计采摘成品果1500公斤,每亩就能收入1万多元,50亩那不就是50多万元吗?不对,还有采摘的、网上预订的,这块还能增加10万元,总收入应该60万元。喜悦洋溢在房正民脸上。
  从种植到盛果期,冬桃通常需要3至5年的精心护理,几年的生长过程,稍有不慎就将影响桃树的发育及经济效益。房正民家的冬桃能年年丰收,全靠镇里帮忙找的“能人”。
  房正民所说的“能人”是青岛农业大学专门从事果树种植研究的教授刘更森。经过实地考察后,刘更森教授为兰山区方城镇引进了冬桃新品种,将常规作物种植亩收入1000元增至10000元。目前,方城镇北部丘陵已发展种植冬桃600多亩,也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近年来,方城镇始终把创新作为农业改造的第一动力,把人才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支撑。通过积极对接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邀请科研人才向农业发展的第一线、产业转型的最前沿集聚,既帮当地逐步建成一支结构合理、业务精通的“土专家”队伍,又培育了一批特色鲜明、品质优良的农产品品牌。
  方城镇绿农瓜菜合作社是“沙窝地”牌甜瓜商标的拥有者。谈起这个商标,合作社理事长韩学芳仿佛有一肚子的话。“原来看市场上的甜瓜都长得一样,就是有的好吃有的不好吃,更不知道哪个甜瓜是咱绿农合作社的。在青岛农业大学植物营养学博士杜志勇帮助下,‘沙窝地’牌甜瓜通过绿色认证,并被纳入山东省农产品知名品牌目录。今年我们合作社共订单销售甜瓜6000多吨,每公斤比普通甜瓜高1元钱。这意味着,这个品牌为我们增收600多万元。”韩学芳竖起大拇指,“还是专家有眼光、有远见。”
  方城镇巧借外脑,深度挖掘区域特色产业发展潜力,探索商标品牌增值发展路径,积极助推特色农产品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在专家指导下,方城镇农产品“三品一标”注册力度近年来不断加大,目前,全镇共注册农产品商标15个,绿色认证农产品品类8个,农产品年交易量50000吨,交易额达1.6亿元,品牌附加值增收达2000万元。
  方城镇还充分用好人才优势,依托当地资源和产业特点,加强现代农业产业规划,努力探索一条现代农业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之路。中科院院士陈印证根据方城镇规划布局,开展高效农业发展区、生态林果种植区规划。其中,围绕特色瓜菜种植主产区12000亩,着手于新品种西瓜、甜瓜,有机肥发酵技术、生物菌使用等新技术以清洁生产等重点打造高效农业发展区;围绕方城镇东北部丘陵地带3000亩,重点规划布局以桃、梨、杏、樱珠、石榴等多元化品种种植,大力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以种田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农业公司等经营主体推进效益带动,形成郊游、赏花、采摘、休闲等多元化发展的生态林果区。该规划结合现代设施农业转型升级,以品种、品质、品牌等农业高质量发展,以农产品初加工、包装、储藏、流通等深度融合农业产业发展,为打造乡村振兴样板镇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