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往事·发现

莱州有4个以先烈之名命名的村庄,分别是宋光村、铁民村、秀东村和欣木村。

红色村名背后的故事

2019-11-23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红色记忆

  □ 张发山

  村落是人类文明的摇篮,每个村名都蕴含着诸多历史文化信息。而以先烈之名命名的村庄,必有一段红色故事。以先烈为村庄命名,不仅是对他们的永久悼念,更是传承红色基因的有效载体。
  莱州就有4个以先烈之名命名的村庄,分别是宋光村、铁民村、秀东村和欣木村。让我们怀着一颗感恩的心,重温先烈们英勇悲壮的传奇故事吧。
大泽山的骄子
  宋光,原名宋林竹,字劲千。1906年4月生于掖县神山区郭家店社(今属莱州市郭家店镇)干河子村。少时曾跟外祖父读过私塾,后考取了掖县乡村师范讲习所,18岁便在村小学任教。七七事变后,日寇的铁蹄踏进了华北平原,山东大地狼烟四起。作为一名教书先生,宋光深知“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于是积极参加救亡。1938年6月,时任县委书记王鼎臣根据宋光和几个进步青年的表现,介绍他们一起加入了党组织。
  遵照王书记的指示,宋光跑遍了八区西北部的几十个村庄,在壮大抗日团体的同时,发展了多名积极分子加入中国共产党。9月,中共胶东特委在马山竹林寺召开了30余人的党员大会,宋光被选为八区分区委组织委员。
  1939年1月16日,掖县二次沦陷后,上级领导机关先后转移,分区委一时成了没娘的孩子。但宋光和他的党小组始终不渝,坚持斗争,几经周折,终与县委取得联系,重建了八区分区委,成立了柴棚、郭家店、观音、庙埠四个乡的党支部,使全区的对敌斗争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
  为适应对敌斗争新形势,1940年12月,胶东区党委决定将胶西的掖(县)、招(远)、平(度)、昌(邑)、潍(县)划为西海地区,宋光被调到西海地委组织部任组织科科长,转年1月,又调掖县县委任组织部部长。9月,他在山东分局党校结业后,升任为平西县工委书记兼县大队政委,以大泽山区为依托,开展敌后斗争。
  1942年11月,西海军分区为扫清掖县至平度南北要冲的障碍,决定向高望山皇协军据点发起攻击,拔除楔在大泽山根据地西侧的这颗“钉子”。守敌得此消息,急向掖、平两城的日军求救。12日上午,两城日伪军倾巢出动,趁机将我驻二甲、五甲、八甲、崖刘家的西海独立团一营、平西县工委、行署和县大队进行南北合击。我方侦得敌情为时已晚,宋光指挥部队向上洄、下洄二村方向突围。敌寇凭借精良的武器和有利地形,交叉向我方扫射。战斗异常激烈,众寡悬殊,我军伤亡很大。严峻形势下,宋光和战友们集中火力,终于撕开一个缺口,掩护一部分干部、战士撤离出去。最后眼见弹尽粮绝,生还无望,宋光大喊一声:“同志们,宁死不做俘虏!”遂将最后一粒子弹射向自己的脑门。这位大泽山的骄子、党的优秀干部,壮烈牺牲,时年36岁。
  1946年2月,为永久纪念这位为抗日救国、杀身成仁的英雄,经中共西海地委、西海专署批准,将其故乡干河子村命名为宋光村。
小村出了大英雄
  莱州文峰路街道李家村,有棵千年古槐。相传百多年前,一道士云游至此,见绿荫伞盖,遂赞曰:善哉善哉!莫道村小数十户,有古槐荫庇,必出脱颖后生,令万众敬仰!果不其然,上世纪四十年代,李家村当真出了个闻名遐迩的英雄,他就是胶东南海军分区司令部政治部主任李铁民。
  李铁民,字级三,生于1919年3月3日。他自幼聪颖,从私塾到小学,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他与同乡朱开印从莱阳乡师结业归来,恰逢家乡抗日救亡运动开展得如火如荼,二人当即参加了掖县民众抗敌动员委员会(简称“民动”)。1938年3月8日夜,“民动”400多名战士在城北玉皇顶武装起义,战士们迅速包围了掖县城。9日上午,指挥郑耀南一边让战士对城堡上的伪军喊话,一边派朱开印、李铁民等人捉拿伪县长刘子容的家属做人质。当朱、李等人将刘家父母带到城下,汉奸县长立刻瘫软在地。起义部队没费一枪一弹,掖县就被光复了。接着,县委决定成立抗日民主政府,这是省内第一个县级抗日民主政权。
  起义胜利后,李铁民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担任了三支队第一大队指导员。不久,三支队与三军合并、整编,番号改为八路军山东纵队五旅十三、十四、十五三个团,李铁民任十三团二营六连指导员。此间,他随部队转战胶东各地,先后参加了崤山、祝沟、大田、半壁店、良蒙山等战斗,多次受到胶东军区的表彰,荣获战斗英雄的称号。
  1940年12月,李铁民奉命到鲁南受训,结业后即任十五团政治处主任。之后,胶东军区又以十五团为基础,成立了南海军分区司令部,李铁民任政治部主任。
  1943年5月1日,南海军分区司令部进驻平东县古砚镇山上村。第二天,侦察连送来情报,说国民党李德元一个大队,由东北约二十里处向山上村开来。司令部立刻做好战斗部署。当机枪连和敌人交锋时,才发现来敌竟是武器精良的日伪军。这时,又有三股敌人向山上村包抄,情况万分紧急,军分区司令部命铁七连、骑兵连、特务连阻击南和西南的两股敌人,掩护机关干部向西北山区突围。李铁民本应随司令部一起转移,但考虑到警卫营阻击阵地压力较大,故在安排其他同志转移后,他马上带领通信连战士予以增援。混战中,警卫营和通信连伤亡很大,三挺机枪有两名机枪手中弹牺牲。李铁民也身负重伤,战士们再三劝他和警卫员撤离,他却坚定地说:“多个人就多分力量,大不了咱一起光荣!”说着,咬牙端起机枪直扫敌群。子弹很快打没了,敌人嗷嗷叫着围上来,待他们近在咫尺,李铁民带头拉响了手榴弹。只听“轰”的一声,年仅25岁的李铁民就这样与敌同归于尽了!
  为了纪念李铁民烈士,弘扬民族精神,1946年2月,掖南县(1940年11月划出掖县南部成立掖南县)县委、县政府将朱马区李家村命名为铁民村。
文武全才的独立营长
  莱州虎头崖镇北部地区有座趴埠山,当地人称之为“趴山”,山下长眠着一位民族英雄,他就是当年威震敌胆的掖南县独立营营长刘锡彦。
  刘锡彦,号秀东,1908年出生在前趴埠刘家一个贫农家庭。刘秀东自小聪慧过人,三字经、百家姓过目不忘,且写得一手好字,画得一手好画。1929年,他考入掖县师范讲习所,先后在本村、潘家、崔家小学执教。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刘秀东毅然投笔从戎,参加了掖县民众干部训练班,翌年8月入党,后任胶东区委警卫营营长。1943年6月,调任掖南县独立营营长,到掖西敌占区开辟工作。
  掖西十区位于掖南、平度、昌邑三县交界,是三角斗争最为尖锐、复杂的地方,辖区内光伪军就有千人之多。严峻形势下,刘秀东和政委马杰克服重重困难,一方面积极扩充兵员,一方面加强对部队的军事训练。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独立营逐渐发展到200余人,建起两个建制连,军事素质也有了很大提高。
  是年8月,独立营得到线报,日伪军50多人意欲从掖南夏邱堡据点,用大车向平度城押运军需物资。刘秀东亲率一个排在平度淄阳河北的羞鱼村秘密设伏。可直到次日中午,夏邱据点还毫无动静。刘秀东顿时明白了,下令“公开”西撤六十里,下半夜却又杀了一个回马枪。第三天拂晓,当日伪军押着军用物资大摇大摆地进入我军伏击圈时,刘秀东一声喊“打”,枪声大作,敌人仓皇窜回据点。是役,独立营大获全胜,毙伤日伪军30多人,缴获30多支三八枪和一大宗军需物资。
  为了瓦解伪军,刘秀东忙里偷闲,创作出《赵五娘寻夫》京剧脚本,军民合作巡回演出,反响很大。之后,有上百名伪军开了小差,有的携枪弃暗投明,有的甚至成了我军的卧底。
  1944年5月,掖南县独立营一连和营部驻防土山李家,在掖西一带保卫夏收。15日晨,薄雾弥漫,沙河据点的日伪军120余人向土山李家袭来。独立营得到情报时,敌人已控制了村东南的一座小桥,并在桥上架设了两挺机枪。刘秀东处乱不惊,命令二排抢占村西南土丘高地,三排掩护政委马杰和营部向南冲去,自己则率一排从正面牵制敌人。战斗打得很激烈,敌人集中火力扫射,压得战士们抬不起头来。刘秀东匍匐前行,一扬手,手榴弹在小桥上空爆炸,敌人的机枪哑巴了。战士们刚想发起冲锋,不料,另一挺机枪又“哒哒”扫了过来。就在这时,几颗子弹击中了刘秀东的头部和胸部,等驻扎在杨家的二连前来增援、把他抬到邻村陈家墩时,他已停止了呼吸,时年36岁。
  刘秀东牺牲后,遗体被护送回故里,安葬在趴山前怀。1946年4月,掖南县委、县政府报请上级批准,将原前趴埠刘家更名为秀东村。
敌工站站长之谜
  在莱州市朱桥镇的欣木村,有一处坐北向南、古风犹存的老房子,这就是抗战时期胶东军区西海敌工站站长、烈士杨欣木的故居。欣木村原名桑园村,相传明嘉靖年间,杨姓由四川迁此建村,因村中有一片桑园而得名。
  杨欣木,曾用名杨京先,1922年生,1940年10月参加八路军,194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任胶东军区西海敌工站站长,1947年4月17日牺牲于潍北。1950年,掖县县政府批准杨欣木为革命烈士。为纪念这位敌后英雄,政府将其家乡保旺区桑园村更名为欣木村。
  由于敌工的特殊性,杨欣木烈士生前留下的信息少之又少。在莱州烈士陵园纪念堂里,在嵌满英烈画像、看板的北墙偏东,宋光、李铁民、刘秀东三位英烈画像赫然在目,唯独杨欣木烈士处是个空白。在杨欣木的故乡,有村民说,烈士生在一个大户人家,妻子是李家村人,有文化,懂事明理,是她动员自己丈夫参的军。杨欣木牺牲后,妻子生下遗腹女……
  70多年过去了,英雄的故事随着时间的流逝,早已湮没于历史的烟云之中,甚至成为永远的不解之谜。但先烈浴血抗战的壮举,永远值得后人感念和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