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齐鲁人文

■政德镜鉴他在任三年,百姓记了他三百年。他就是清朝雍正年间的邹县县令王尔鉴。王尔鉴在山东官场辗转十六年,历邹县、益都、滕县及济宁州,被后世列为名宦。

王尔鉴:“何事堪留去后思”

2019-11-23 作者: 姜国乐 来源: 大众日报
  王尔鉴雕塑
  王尔鉴故乡卢氏县志
  王尔鉴故乡卢氏县志
  □ 本报通讯员 侯实斐
     本报记者 姜国乐

  三年报政愧无奇,何事堪留去后思。
  自有是非千载见,若云德怨寸心知。
  峄峰翠耸云频出,泗水波明月渐移。
  试看道傍堆叠者,尘封多少昔人碑。
          ——王尔鉴(清)
  诗作者王尔鉴(公元1703年—1766年)是清朝雍乾时期的山东地方官员,这首诗写于他离任邹县(今邹城市)知县时。当时邹县士民要在峄山上立去思碑以纪念,被王尔鉴写诗制止。王尔鉴时年33岁,接下来要赴任益都县(今青州市)知县,继续他在山东的从政生涯。
“三才子”之一
善诗文,工书法

  乾隆时期是清朝的极盛时期,也是历史上的天朝盛世之一。这一时期,无论是朝廷还是郡县,人才济济,名臣辈出。在山东地方官员中,就有“三才子”之说,他们是邹县县令王尔鉴、潍县县令郑燮(郑板桥)、滕县县令李觯。郑燮、李觯都是江南兴化人,同为“扬州八怪”,同一时期在山东为官。郑燮(公元1693年—1765年),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丙辰科二甲进士,乾隆七年为范县令兼署小县朝城,乾隆十一年署潍县县令。李觯(公元1686年—1759年),是明代“状元宰相”李春芳六世孙,康熙五十年(公元1711年)中举,乾隆二年任山东临淄(今淄博市一部分)知县,后调任滕县(今滕州市)知县。
  王尔鉴是河南卢氏县人,相较于郑板桥、李觯两位兄长,邹县知县王尔鉴出道早,任职长。王尔鉴生于康熙四十二年,其父兄皆为秀才,但其九岁丧父,十岁丧母,依赖哥嫂的养育,二十七岁中雍正庚戌科进士,同年九月奉命发山东观政,三十岁时任邹县知县,乾隆元年任益都县知县,乾隆五年又任滕县知县,此时,李觯离任滕县知县。王尔鉴与郑板桥、李觯都有交集,曾写诗相赠,在乾隆九年任济宁知州时曾路经范县造访郑板桥。王于乾隆十六年降补四川巴县知县,先后任资州知州、合州知州、达州知州、夔州知府。在山东期间,两次充任同考官。旧志记载,王尔鉴善诗文,工书法,所任职地区都留下了许多诗作和手迹,与时人赵执信、张汉、傅玉露等多有交游,诗词唱和。其书法被后世争相收藏,“死后百余年,邑人遇其片纸,不惜多金购之”,即便今天,刻于邹城市峄山上的《种桃诗》拓片仍然价格不菲。其一生著述甚丰,著有《友于堂四书文稿》2卷、《二东诗草》8卷、《巴蜀诗草》20卷、《棣萼吟》1卷,主编《黔江县志》4卷、《巴县志》16卷,撰《古文》1卷、《尺牍》若干卷。成诗数千首,格调朴实,言词老到,既正统又奇瑰,“寄风骚于簿书之暇,寓抚字于翰墨之林,单父琴音鸣于句里,河阳花气飘向毫端”,尤其《二东诗草》共五百五十二首,所记为宦游山东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比较“三才子”,郑、李以画见长,王尔鉴以诗、书取胜;郑、李恃才傲物,不与时合,从知县位置上退出官场,而王尔鉴则生活在现实中,沉淫其间,不断仕进,浮沉宦海37年。“断狱兴利政声卓著,才气横溢诗文流芳”,王尔鉴之政声和才华不独影响了山东,更对重庆和四川影响深远,至今仍被列为“重庆历史上十大文化名人”。
《令箴》木牌随身带
“政声为海岱之最”

  为官避事平生耻,为官还是以能干事为第一。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三十岁的王尔鉴结束了为期三年的“观政”。观政期间,王尔鉴参与了青州、兖州水患的治理和赈灾,督导孔林的大修等,积累了从政的人脉和经验。
  这年九月,年轻的知县到孟子故里邹县上任,这是王尔鉴一生从政十一个职务中的第一个。上任之初,王尔鉴为时时警醒自己,将五代蜀后主孟昶《令箴》的“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这四句话刻在木牌上,随身携带。虽是初任职,但他有断才,多惠政,百姓争诉,都能迅速决断。除了办案之外,就是走访民间,了解民情,亲自下地劳作,其间写出了《田间行》《春日山村》《春郊》等大量诗作,记录了农民的劳动和生活。有一年,邹县大旱,在当地有往峄山祈雨的传统,看着干裂的大地,王尔鉴准备亲自为民祈雨,从县衙到峄山有二十多里地,他独自步行,沿路虔诚跪拜,一路走来,观者感泣。精诚所至,大雨倾盆。《邹县志》记载:“俄顷雨集,岁则大熟。”
  三年的任职实践,王尔鉴并不满意,士民要立去思碑,被王尔鉴制止。“三年抱政愧无奇”,按他自己的说法,是“三载于兹,仰止典型,事事有所矜式”,面对亚圣孟子,临斯土者无不有所矜式。然而士民立碑之意已然说明,年轻的知县已经通过了百姓的“大考”。
  乾隆元年十月,王尔鉴走马上任益都知县,四年后又迁滕县知县。正如史家所记,“理繁治剧,叠著嘉猷”,即便放在今天,邹县、益都、滕县都是大县,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地当要津,冲疲繁难俱备,尤其地处微山湖畔的滕县,历来被官员视为畏途,“环绕湖河萑苻之中多盗薮焉,地半洼下水患频仍”。王尔鉴很有顾虑,他在诗中曰:“胡以奠我民,胡以酬我位,不惜劳我心,但虑拙我智。”他不怕急难险重,就怕因为自己的经验和办法不多而辜负了苍生,辜负了江山社稷。王尔鉴知难而进,有效解决了“捕盗”“治水”难题。《滕县志》记载:“公履勘灾祲,调剂有方,时滕有巨盗窝盘,为民害,公廉得其名,部勒丁壮,悉擒获,四境由是安。”盗匪慑服于王尔鉴的公正无私,被视为第一难的问题便轻易解决。史书还记载,乾隆七年滕县洪水泛滥,河决石林口,淹没民舍一万五千多间,王尔鉴来不及向上级请示,大胆动用库金三千两及时发放给灾民,三千余户得到抚恤,八千余人得以存活,事后申报上官深得嘉许。
  乾隆九年,山东巡抚喀尔吉善因王尔鉴“捕盗有功,明白干练,人颇有才”,奏请升任济宁知州,官居五品,时年四十一岁。王尔鉴离滕之时,士民相送数十里,攀辕不忍别,立感恩碑,无怪乎当世就有人称赞他“政声为海岱之最”。
山水有知音
诗文已成多地永远的广告

  王尔鉴自幼生活在大山大水之间,秦岭、洛水就在眼前,境内有崤山、熊耳山、伏牛山、淇河山等大山脉。资料显示,卢氏县境内有大小山峰4000多座,河流涧溪2400多条。“走出卢氏不看山”是部分卢氏人的心理,王尔鉴却不是,他对山水的热爱是天生的,“好山好水看不足”。
  “十天的案子三天断,留下七天爬峄山。”三百年过去了,邹城的老百姓还在口口相传。突兀于邹鲁大地的峄山,等待了亿万年,终于等来了她的知音。王尔鉴多少次登临峄山?没有人能说清。他给峄山厘定了二十四景,作《峄山二十四景诗》二十四首,他的《峄山种桃》诗记录了这样一个故事:经过明末清初的战争,峄山的树木被砍伐焚烧,峄山成了一座秃山。王尔鉴决定要补种桃树,让峄山开满桃花。他号召老百姓把一个个桃核包在泥团里,晒干后,站在峄山顶上用弹弓往涧谷里弹射。几年后,漫山遍野都长满了桃树,春风吹过,落红满地。“峄山红雨”至今是峄山胜景之一。王尔鉴熟悉峄山,熟悉不同季节的峄山,他为峄山写下了上百首诗,流传下来的有几十首,如《登峄山四望作歌》《峄山胜迹二十首》《观峄山牧牛歌》《雨后望峄山》《雪后望峄山》等,王尔鉴对峄山的热爱写在了诗里,也嵌入了石头,他在峄山卧虎石上刻下了“邹鲁秀灵”四个大字,峄山与王尔鉴已融为一体。
  王尔鉴履职之地都是山水丰饶之地,济南的趵突泉、千佛山,东岳泰山,益都的云门山、阳水,济宁的泗水泉林、曲阜尼山,滕县的千山头、五峰山、独山湖等,无不写进了他的诗里。他在《二东诗草·云门集》里这样写:“有水皆堪饮,无山不爱游,登临凭远眺,平野入徐州。”在滕县,他一年四季泛舟微山湖,写下了《腊月再泛微山湖》《九日微山湖舟次》《微山湖观鱼》《夏镇舟中感怀》。他在《上巳微山湖泛舟》中抒发了官场孤独之感:“三月三日春光好,出谷莺鸣求群鸟,兰亭盛事久寂寥,欲步后尘同志少。”更有意思的是,他做梦都在登山,《梦登山》《梦游姑射山》都写成了诗。
  古人做官称为宦游,对于王尔鉴来说才真正是名副其实,好多山水胜地都是多次登临,这已远远不是应景了,是一种热爱。所历州县都记载他“性豪爽恬淡,喜山水”“好诗文”,这一点在他入蜀之后,更是发挥得淋漓尽致,一部《巴县志》就是一部山水志(《巴县志》由王尔鉴创修),重庆的山水也因他而生辉,王尔鉴的山水诗文已成了许多风景名胜地永远的广告了。
“孝友之门也”
一位至情至性之人

  读王尔鉴的《二东诗草》,会让人泪奔不止,被他的兄弟之情、亲友之情所感动。诗序作者之一的张汉,在序文中一连三叹:“真乃孝友之门也,孝友之门也,孝友之门也!”
  王尔鉴的少年是悲苦的,九岁失怙,十岁失恃,其父王范是个秀才,在科试中屡遭困厄,只好设馆授徒,年仅五十就去世了。当时王尔鉴才九岁,其兄王尔钊年刚二十。王范临终之时,嘱咐王尔钊说:“予生已矣!未竟之志,唯汝与弟承之。汝年长已能自立,汝弟尚幼,恨不见其有成也。予殁后,当以教汝者教之。”长兄王尔钊时时牢记父亲的临终嘱托,把弟弟培养成才,兄弟俩诗文唱和,教学相长,一部《棣萼吟》大多是王尔鉴与哥哥的唱和,王尔鉴二十一岁中秀才第一名,二十六岁中举人,二十七岁成进士,被称为“联捷”,王尔鉴评价其兄“兼师兼父兼友”。
  即便王尔鉴就职山东,依旧有赖兄长协助,充任幕宾。初到山东“观政”,哥哥王尔钊不放心,亲送济南,陪伴左右,兄弟俩泛舟大明湖,到历下亭观荷,一同登泰山,“酬唱不知归去晚,雁行明月浪中生”。哥哥回河南后,王尔鉴十分想念,特别是来到孔子故里曲阜,想把这份对圣人的崇敬一同分享给哥哥,写下了《春日曲阜怀大兄嵩峰》诗。哥哥每次返里,王尔鉴都送到很远很远。在滕县任上,哥哥王尔钊患病归里,王尔鉴每日计算日程,哪天过黄河,哪天到汴梁,哪天到巩县,对哥哥的担心溢于笔端。乾隆九年,王尔鉴已升任济宁知州,哥哥病重,便派儿子先行去看望,待其赴京公务已毕,急返卢氏县。看到病榻上的哥哥,“远离双拭泪,药饵一亲尝”。而王尔钊担心弟弟的公务,催促其抓紧赴任,对弟弟强颜欢笑,“爱弟自多开口笑,趋公却戒旷官留,谓言肢体从兹健,好盼来登太白楼”。面对即将的分离,王尔鉴发出了“北山移再作,应笑逐浮名”的慨叹,如此兄弟之情,又怎么不让人泪奔呢?
  王尔鉴没有作新的北山移文,他就是一个传统的封建士大夫,在出世和入世中徘徊,又按照命运的驱使,继续就任他的新职位——济宁州知事。
  听闻哥哥去世,王尔鉴连作十二首《哭兄》诗,悲痛至极。
  爱山水,爱百姓,爱亲友,王尔鉴就是这样一位至情至性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