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要闻

李术才:把工程现场当作实验室

2019-11-23 作者: 王原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王原
    本报通讯员 冯刚 车慧卿

  在基础交通建设行业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十九世纪修路,二十世纪建桥,二十一世纪开发地下空间。”山东大学土建与水利学院院长、教授李术才院士就是一位地下空间的探索者。
  “我们做工程,最重要的是面向国家重大需求,解决重大科学问题和工程难题。”对于此次当选工程院院士,李术才表示“更多是对团队工作的一种认可”。
  “上天容易入地难”。地下空间情况复杂,各种介质的不连续性、不均匀性阻碍着工程进展。“中国地下工程建设项目的规模和难度都是世界第一。我们的工作就是要既能开发地下空间,又要防止人员伤亡。”李术才这么介绍自己的工作。
  素有“国内罕见、江西第一难隧道”之称的永莲隧道,在建设中突水突泥十几次,停工两年。李术才团队在国内外众多科研团队中脱颖而出,利用隧道突水突泥灾害防治技术成果,成功解决了永莲隧道断层突水突泥灾害治理这一国内罕见技术难题。
  当地领导曾经这么问:“别人都没解决,你们是怎么做到的?”
  李术才用五个词给出了回答:理论、技术、产品、工艺、经验。
  他主张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把工程现场当作实验室。之前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的“隧道与地下工程重大突涌水灾害治理关键技术及工程应用”项目,突破了突涌水与注浆封堵基础理论难题,研发了新型治理材料、工艺与装备,建立了灾害治理设计与施工关键技术,其成果已在我国交通、水电及矿山等领域应用,解决了三十余项重大突涌水灾害治理工程难题。
  李术才告诉记者,科研就是从工程实际中找问题,再带着问题找办法。首先要在实验室里开展理论研究,然后再到现场试验,最后到工程领域运用。“必须有理论、有实践,真正走产学研用相结合的路子。”
  采访过程中,李术才很少用“我”来与记者交流,而是代之以“团队”。“做任何事情,尤其是工科,离开团队是做不出成绩来的。”在李术才看来,任何课题的突破都是团队共同完成的,所有成果、荣誉都属于团队,“我们是在真刀真枪地解决问题。”
  目前李术才团队两大主要科研成果,一个是不良地质预报技术——施工过程中通过物探技术对地质进行分析,预报施工前方50米范围内含水构造的情况,以便做好预防措施和治理方案;一个是水害治理技术——研发了新型堵水材料及配套工艺,成功解决了重大水害治理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