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论丛周刊

交流互鉴,让文明多姿多彩

2019-11-22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黎庶乐

  只有充分尊重不同文明的多样性,坚持求同存异、取长补短,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才能为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世界和平和人类进步,创造最有利的条件。
  11月11日,习近平主席在访问希腊时强调,中希两国应“树立文化交流文明互鉴的典范”,“继续发挥各自文化底蕴优势,共同打造不同文明以及各国人民和谐共处之道,为当今世界和平和人类进步提供更多有益启示”。
  5月15日,习近平主席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指出:“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我们要加强世界上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夯实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基础。”“深化人文交流互鉴是消除隔阂和误解、促进民心相知相通的重要途径。”
  当前,伴随着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空前加深和各国人民对于和平发展的强烈期待,不同文明愈发交汇在同一个时空里,难以完全分割,这使得文明的交流互鉴愈加成为世界的主流趋势。因此,加强世界上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由之路。
  通过文明交流互鉴,凝聚价值共识,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前提条件。尽管不同文明的表达形式千差万别,但它们都蕴含着人类在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中产生的共通的情感、信念与期许,沉淀着人类在创造文明的漫长历史过程中积累下来的最朴素的价值共识。伴随着历史的进程,世界贸易和全球化潮流打破了人类的孤立隔绝状态,将民族史变成世界史,实现了各民族国家史无前例的文明交流与传播。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又改变了现代化的“单向趋同”,拓宽了现代化道路的各种可能性。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成就,证明了只有在充分尊重不同文明的多样性,坚持求同存异、取长补短的前提下,才能为人类的长远发展创造出最有利的条件。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在如何正确对待不同文明的问题上指出,我们应该秉持平等和尊重,摒弃傲慢和偏见,加深对自身文明和其他文明差异性的认知,推动不同文明交流对话、和谐共生。
  通过文明交流互鉴,实现共同利益,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物质基础。利益关系是人类文明最普遍的关系,体现了不同国家、民族在合作中发展的实质诉求。进入经济全球化阶段,各国之间的利益联系越发紧密,这种利益的高度融合,将每个国家都变成了彼此共同利益关系链上的一环。通过文明的交流互鉴,世界各国能够逐渐形成普遍的价值共识,逐渐认识到彼此之间的共同利益,从而扩大国家间利益交汇的辐射范围,推进协调和合作。因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已经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利益高度融合,彼此相互依存。”“世界各国联系紧密、利益交融,要互通有无、优势互补,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自身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不断扩大共同利益汇合点。”
  通过文明交流互鉴,寻求共同发展,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不竭动力。寻求共同发展是文明交流互鉴的核心要义,它将吸引更多民族、更多国家参与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实践中来。当前,在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的推动下,国际力量对比朝着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的方向发展,为促进各国共同发展提供了更多有利条件。通过文明的交流互鉴,可以促进不同文明、不同发展模式的交流对话,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共同发展,从而有效减少地缘政治的不稳定性因素,并逐渐扭转世界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因此,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健全经济发展协调机制,共同协商、解决全球经济治理过程中出现的难题。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倡导的:“共同发展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符合各国人民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世界命运应该由各国共同掌握,国际规则应该由各国共同书写,全球事务应该由各国共同治理,发展成果应该由各国共同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