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读书

孤独背后,是对人群的敌视

2019-11-15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阿德勒认为,人的孤独感源自深层的自卑。自卑是我们心灵的一个黑洞,需要向外界索取很多东西,比如爱、存在感和安全感。一旦索取受阻,就会导致过度自我保护,封闭内心,切断与他人的联结,从而滋生出寂寞、空虚和内心匮乏的孤独感。这种由自卑所引发的孤独,即便你整日呼朋引伴,也难以消除。
■ 速读  
  □ 刘建 整理
    “远离尘嚣”的危险
  红尘中的遁世者看起来不会危害社会和伤害他人,其实带着难以言喻的敌对和好战情绪。这种隔离作为一种性格特征,不只出现在个人身上,也出现在社会组织中。他们的敌意、傲慢、自以为高人一等的优越感,背后隐藏着孤独、怯懦、焦虑、愤怒、恐惧等消极情绪。而孤独与隔绝,只会使消极状况越来越糟糕——封闭的个体或群体将越来越落后于时代,与其他个体或组织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深、难以消解。
  有些人就像一只踽踽独行的刺猬,虽然没有明言自己敌视人类社会,却给人一种敌对、孤独的感觉。这种敌视如同山谷间的溪流,迂回曲折、隐蔽难辨。这样的人虽然不会伤害别人,却会想方设法回避社会,不和任何人来往。因此自然无法和人建立合作关系。可是,人生中的很多问题,不与人合作是解决不了的。
  不是只有离群索居才叫遁世,遁世有很多表现方式。有遁世倾向的人大多沉默寡言,不能正视别人的眼睛,也不喜欢聆听他人说话。他们拒绝一切社会关系,不管这种社会关系有多简单。如果可能,他们希望不跟任何人接触。他们的一言一行,无论是握手的方式,还是说话的语气,或者打招呼、不打招呼的方式,都带着一种显而易见的冷硬和拒绝,像是在用每一个姿态和人拉开距离。
  冷漠和孤立的背后,潜藏着野心和虚荣的身影。他们强化自己和社会的差异,是为了抬高自己的地位,获得崇高的优越感。
  孤独、自闭的性格特征也会出现在阶层、宗教、种族和国家身上。当我们去一个陌生的城市旅游时,也许会发现,单单从房屋的建筑结构和风格样式就能看出屋主是哪个社会阶层的人。
  在社会文化中,把人分成不同的国家、民族、宗教和阶层的风气,可以说是根深蒂固、源远流长。隔绝的结果只有一个,就是使封闭的个体或者群体越来越落后于时代,使各个封闭群体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深、难以消解。有些人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会故意挑起各个群体间的争端,使其兵戎相见、争斗不休。这是一种恶劣的做法。以此来满足自己虚荣心的人或阶层,通常对自己的道德操守评价极高,自认为十分优秀,会用各种手段证明别人的错误。这些好战分子千方百计地煽动不同民族和阶层之间的矛盾,就是为了抬高自己,获得更高的优越感。就算全世界都因为他们的煽动而燃起战火,百姓流离失所、人间血流成河,他们也不会有任何愧疚之心。由于缺乏安全感,这种人特别喜欢挑起事端,企图以损害他人利益的方式,来展现自己的优越感和孤傲感,进而消除心里的不安。可是他越是这么做,和他人之间的距离就越大,孤独感就越强,最后只能落得众叛亲离的悲惨下场。毫无疑问,这种人在社会上通常都发展得不太好。

焦虑的人容易成为遁世者
  有遁世倾向的人,通常都有强烈的焦虑感。焦虑是一种普遍的性格特征,人一旦陷入焦虑往往很难摆脱。他会因此备受折磨,既不能和他人正常来往,也无法心平气和地对待生活,就算想要为社会作些贡献,也多半是有心无力。一切活动中都可能含有恐惧,有人怕的是外部世界,有人怕的是内心世界。
  如果焦虑感来自对社会的畏惧,人就会努力从社会中逃开。如果焦虑感来自对孤独的畏惧,人就会努力摆脱孤独。我们发现很多焦虑的人都有这样的倾向——相比于同伴,他们更多地考虑自己。越是不想在人生中面对阻碍的人,越容易焦虑。他们遇到每一件事的第一反应都是焦虑,即使这件事只是简单的离开家人、离开朋友、找工作、和人恋爱。因为和社会、和别人的联系太少,所以一点点小事都会使他们心慌意乱,唯恐遇到什么危险。焦虑会严重影响他们人格的发展和为公共利益作贡献的能力。焦虑的人未必要紧张得浑身颤抖,立即转身逃走,他们只要尽量消磨时间,找各种借口推卸责任就行了。这种人只顾着忧心忡忡,却没有想过,就算躲过这次,也躲不过下一次,因为只要有一点点变化,焦虑就会重新降临。
回忆过去是一种自我压制
  我们发现一件很有意思的事,就是有些人特别喜欢回忆过去或思考死亡问题。回忆过去是一种自我压制的方式,这种方式不引人注目,因而深受人们喜爱。害怕死亡或疾病,是寻找借口以逃避一切责任和义务的人的一个特点。他们大肆宣扬一切皆空、生命短暂、祸福难料等消极观点。天堂和来世也能带来相同的慰藉。对那些真正把目标放在来世的人来说,今生只是一场徒劳的挣扎、一个毫无价值的发展阶段。第一种类型(回忆过去)的人在虚荣心和野心的驱使下,会逃避一切考验,因为考验会暴露他们的真实价值。在第二种类型中,我们发现,他们为之奋斗的是一个优越于他人的目标,一个飞黄腾达的野心,这使他们很难适应现实生活。
  我们可以在某些孩子身上看到焦虑最初也是最简单的形态:这些孩子只要身边没人就会害怕得浑身发抖。但是,即使有家人陪伴,他们仍然无法获得满足,因为他们的颤抖和恐惧都带着别的目的。如果母亲离开留下他一个人,他就要用极端焦虑的表现,逼迫母亲回到他身边。这意味着他真正想要的不是母亲的陪伴,而是对母亲的控制。这表示父母不仅没让孩子学会独立,还以一种错误的教育方式,让他学会了控制别人为自己服务的卑劣技巧。
  大家都很熟悉孩子焦虑时的表现。在晚上或漆黑的环境中,由于看不清身边的人,感受不到和家人的联系,孩子会变得十分焦虑,他又哭又闹,以此来驱逐黑暗所带来的恐惧和沮丧。如果有人听到声音后,立即跑过去,他就会让那个人打开灯,陪他玩,就像我们之前说过的那样。对方若是一一照办,他的焦虑就会马上消失。之后,只要他的优越感和安全感受到威胁,焦虑重新降临,他就会利用焦虑来增强自己的控制力。
  这种情况也会发生在成年人身上。这种人很好辨认,因为他们言行举止异于常人。比如,那些不敢单独出门的人,他们走路时会警惕地四下张望,满脸惊慌。他们之中有些人不愿意到处走,会站在原地不动;有些人健步如飞,好像后面有追兵似的。我们有时还会遇到这样的女人:明明身体并没有任何病痛,过马路时却一定要让人扶着走;她腿脚很好,身强体健,可是只要遇到一点困难,就焦虑不安、惊慌失措。有些人甚至一出门就会不由自主地惶恐害怕。有个例子很有意思,就是广场恐惧症。这是一种对空旷场所极端畏惧的精神疾病。患这种病的人总觉得有人要伤害他,有东西把他和别人隔绝开了。他们害怕“跌倒”,可在我们看来,这只是因为他们把自己放在高不可攀的位置上。所以,在病理性的恐惧中,其实潜藏着追逐权力和优越感的目标。
  毫无疑问,很多人都把焦虑当成一种逼迫别人时刻陪在自己身边的有效手段。别人一离开房间,他们就会再次表现出焦虑的情绪,为此,人们只能寸步不离地陪着他们,听从他们的一切命令。就这样,焦虑者将个人的焦虑变成了别人必须遵守的法律:每个人都要顾及他的想法,他却不用考虑别人的想法,可以随心所欲地差遣别人,因为他是他们的“王”。
  想要战胜恐惧,我们必须将自己的命运和整个人类的命运联系到一起。只有那些把自己视为社会一分子的人,才能摆脱焦虑,心平气和地生活下去。
  焦虑还有一种较为温和的表现形式——胆小。上述关于焦虑的所有内容,都可以用在胆小者身上。有胆小缺陷的孩子,即使处在最简单的社会关系中,也会尽可能不和别人来往,破坏刚刚建立起来的人际关系。越是胆小怯懦的人,越是无法从人际交往中获得乐趣。胆小的性格特征,会使人既自卑又自负,觉得自己和别人不一样。
  《走出孤独》
  [奥]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著
  天地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