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综合

沂源四个“土法子”摘掉穷帽子

2019-11-06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记者 程芃芃 通讯员 刘克伟 报道
  本报沂源讯 “月月工资有活钱,年年租金有保障,生活越来越好,心情越来越好……”60多岁的沂源县农民王叁荣笑着说。近年来,沂源县上下一盘棋,全民齐动员,因村施策,一村一策,推行了四个办法:产业发展一批、金融支持一批、电商+龙头企业带动一批、政府兜底一批,取得了良好成效。
  一镇一产业,夯实基础。王叁荣把家里的一亩地流转给了华康食品有限公司,每年不仅可以得到1000元租金,在公司打工还能挣八九千块钱。让王叁荣和众多村民受益的是全县产业扶贫。
  省级贫困村北流水村创新推行“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运作模式,由金飞扬合作社引导村民通过土地“流转+入股”的形式,流转村民土地1100亩,新栽苹果树800亩,大榛子树300亩,基地丰产后,可实现净收入1000余万元,贫困群众年人均增收1.5万元。
  金融扶贫来助力。该县各镇办先后组建百个扶贫互助社,累计发放互助资金1.7亿元,助力农民发展特色产业。中庄苹果、燕崖樱桃、悦庄韭菜,价格翻了好几番。其中,悦庄镇韭菜互助社重点扶持贫困户发展绿色韭菜产业,发展有机韭菜100亩,实现了贫困户户均增收3000余元。
  “公司建起的农产品交易平台,方便了老百姓,网上发布消息快捷,贫困群众的农产品很快就能找到‘婆家’。”老刘水果电商平台负责人刘永平说。电商扶贫风生水起,老刘水果电商平台在20个贫困村组建帮扶服务中心,指导贫困户生产,组织产品回收,提供技术指导,签订收购合同,打造起了远近闻名的电商平台,让贫困户轻松增收致富。
  “去年,张店区游客一来就相中了俺的苹果,他们团体预订了600箱,俺给送了过去,卖了苹果不说,还多挣200元的运费!”张家坡镇开车搞物流的张华中笑着说。近年来,随着苹果文化采摘节农民丰收节等节庆活动越来越红火,线上线下相结合助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在南麻街道东益公司,工人正把有机核桃、板栗、有机杂粮等精心包装,装车发往张店区、济南等地。“这些有机食品,都是他们来游玩时尝着好吃,回家又电话订购的。咱百姓眼中的寻常东西,在大城市里成了香饽饽,咱们村民又多了致富好门路。”经理侯念义说。
  脱贫不是追求一时摘帽,为此,沂源县推出了“挂包帮”长效机制,实行县领导扶贫开发工作联系点制度,县领导分工挂包13个镇办,每周调度工作进展,每月到联系点召开1次工作调度会,及时帮助解决脱贫攻坚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县里设立暖阳基金和春雨基金,同时号召全县党员、干部、群众都参与到脱贫攻坚战斗中来。140个贫困村实现“第一书记”全覆盖。严格实行部门结对帮扶、党员干部结对帮扶责任制,党员干部与贫困户“结对认亲”。
  在脱贫攻坚期间,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县财政列支专项扶贫资金,对农村贫困人口开展帮扶,帮助他们上项目、发展产业,使“挂包帮”不会只是“蜻蜓点水”。为使“挂包帮”工作做实,县委、县政府加大考核力度,与各镇办、村、户之间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切实把各级脱贫攻坚责任落到了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