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纵深

整合资源精准帮扶,建立贫困学生关爱机制,办好家门口的学校,高密——

教育扶贫让群众更有获得感

2019-10-18 作者: 王桂利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 报 记 者 王桂利
    本报通讯员 孙世杰

  近年来,高密市围绕脱贫攻坚,聚力提升公共教育服务,通过整合资源精准帮扶,建立贫困学生关爱机制,办好家门口的学校等,影响改变了12000多个贫困家庭。
创新机制,整合资源精准帮扶
  “教育扶贫工作,应首先做好对贫困学生资助。我们争取政府和社会支持,整合政策资金资源,建立精准资助机制,实现了‘应助尽助’。”高密市教体局局长杜启强说。
  从幼儿园到高中学段,高密市共有贫困学生12800多名。这么大的群体,如何做到精准资助?
  高密市依托全国学生资助系统,研发了大数据资助信息管理平台,市教体局、镇街教育服务中心、学校三级并网,实现了统计、分析、立项、审批、督查等“一网通”。
  今年上半年,高密市共发放学前教育助学金、义务教育阶段困难学生补助寄宿生活费、高中和职业学校助学金等政策性扶贫资金1116万元,资助学生12874人次。所有资助项目都通过大数据平台批转,生成资助清单由第三方银行向学生账户打款,大大缩减了繁杂程序,实现了资助工作零失误。
  除了政策性资助,高密一直有社会助学的好传统。慈善总会连续13年设立“阳光助学”项目,累计发放助学金1600多万元。此外,每年都有很多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助学。去年以来,高密市整合各方面资源,募集到150多个项目,捐助资金总额达800多万元。
  2017年12月,省学生资助中心在高密举行现场会,推介了高密创新机制精准扶贫的做法。
扶志扶智,关爱贫困学子成长
  高密中专栾爱英老师讲了一个故事。
  她的班里贫困家庭的学生很多。其中,有个男孩生活很艰苦,栾爱英像母亲一样关心他,经常摸摸他的头,让学生感到很温暖。没想到,另一个孩子羞怯地说:“老师,你能也摸一下我的头吗?”后来,栾爱英了解到,这个孩子的父母常年在外省打工,太缺少亲情母爱了。
  这个故事震动了老师们。高密中专46名教师组成了“爱心爸妈团”,牵手贫困学生结成“亲子”对。他们和学生谈心,把学生带回家过周末,买新衣服,把学生当成了自己的孩子。老师的温暖化成了孩子们向上生长的力量。
  “从教育出发,帮扶贫困生的意义,就不只是钱物的帮助,更在于扶智扶志。教育学生正确面对困境,靠学习奋斗改变命运。”杜启强说。
  按照这样的思路,高密市创立贫困生关爱机制。800多名教育干部包村联户,落实扶贫措施,指导家庭教育,为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在教师层面,推行全员育人导师制,从习惯、品格、学业、心理等全程关照贫困学生成长。在学生层面,结识“好伙伴”,用集体友爱的力量,带动贫困学生一起成长。在学校层面,组织道德讲堂、文明礼仪、励志体验、读书修养、人生规划、法制教育、安全自护等课程活动,为贫困学生成长加油。在全市114所小学推行课后延时服务,让贫困的孩子免费学习艺术、武术、器乐等各种特长。
  今年暑假,阚家镇中心学校举行了“微心愿圆梦行动”,帮助贫困孩子实现一个“微心愿”。老师们给孩子买了名著,带领孩子们假期研学,让孩子们过了一个幸福的假期。
  “我们还启动了‘爱心接力行动’。在放学后和节假日,干部教师错时补位陪护学生,各年级之间也做好帮扶交接,保证爱心接力不断线。”阚家镇中心学校校长台学海说。
治穷治根,办好家门口的学校
  孩子上学成才,足以改变一个贫困家庭。脱贫攻坚,要优先办好教育。这是高密市新一届领导班子的共识。
  2016年起连续三年,高密市投入36亿元,新建改扩建102所幼儿园。城乡学校焕然一新,破解了大班额难题。
  有了新学校,还要有好老师。针对教师结构性缺口问题,高密市加大在编教师补充,同时设立教师临时周转编制专户,考录合同制教师。四年来,补充教师1843人,教师队伍加强了。
  “我们同步启动‘从优秀到卓越’教师培养培训工程,全面提高教师教学水平,让城乡孩子普享更好的教育。”高密市总督学张金说。
  农村教育是块“短板”。尽管早在2013年,高密市就通过了首批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验收,但是仍然存在城区挤、农村弱等教育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办好家门口的学校,成为教育扶贫的重点课题。
  2017年,高密市创新镇村学校管理体制,打破城乡学校管理壁垒,采取名校托管模式,拉动乡村薄弱学校发展。当年秋季,3所市直小学作为第一梯队,接管3所薄弱学校,实行管理、课程、教学、教师、招生等“八个统一”,建构起联动办学机制。
  永安小学原是一所村庄小学,生源所剩无几。第一实验小学接管永安小学后,派出10多名年轻干部、优秀青年教师进入,实行“一套班子,两个校区,一体管理”。仅仅一年时间,办学水平大涨,村里出资建了新教学楼,学生回流200多人。村里群众高兴地说,没想到,咱村的孩子在门口就能上名校,好政策办到了百姓心里。
  “体制一改,效果立显。第二实验小学接管的红旗小学,恒涛双语实验学校接管的姜家屯小学,也都跃升为好学校。”张金认为。
  首批试点成功后,高密市逐步扩大改革面,延伸到幼儿园和初中。全市形成了17个新学区,把优质教育资源延伸到了乡村的“神经末梢”。2018年,高密市教育工作群众满意度再次获全省第1名。
  “好学校越来越多,贫困孩子上学有了更好的保障。有很多家庭,孩子大学毕业有了体面的工作,有的学职业技术就业创业,摆脱了贫困,群众有了更多的获得感。”高密市副市长魏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