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专版

开拓奋进展宏图 经济发展创辉煌

2019-10-10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东营市统计局
  自1983年建市以来,东营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顺应时代发展,走出了一条具有东营特色的发展之路。尤其是东营市委六届四次全会确立了“打造山东高质量发展的增长极,黄河入海文化旅游目的地,建设富有活力的现代化湿地城市”的目标定位,明确了东营发展的前进方向,全面拉开了东营发展的新格局。
  建市以来经济发展阔步前行。经济总量实现大跨越。建市之初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仅20.76亿元。1993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突破百亿元,2005年突破千亿元,2008年、2012年分别突破2000亿元、3000亿元,2018年达到4152.47亿元。人均GDP由1983年的1350元增长到2018年的191942元,经济总量和综合实力实现大跨越。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1983年,全市三次产业结构为19.1:72.7:8.2,经过35年发展,2018年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3.5:62.2:34.3。第三产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力保障,逐步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点。
  农村经济全面振兴。2018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83.32亿元,粮食播种面积255675公顷,是1983年的1.46倍,粮食产量146.55万吨,是1983年的3.2倍。
  工业经济占据主导。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从1983年的239家增加到2018年的987家,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从1983年的20.95亿元,增长到2018年的12769.43亿元,年均增长14.7%,工业依然是全市经济的重要支柱。
  内外贸市场繁荣稳定。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1983年建市之初的3.25亿元起步,逐步发展壮大。2018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67.01亿元,是1983年的266.8倍,年均增长17.3%。东营积极适应国际市场变化,对外贸易进入快速发展阶段。2018年,全市完成进出口总额1627.94亿元,其中出口368.98亿元,进口1258.97亿元。
  财政金融事业得到长足发展。2018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44.59亿元,是1983年的107倍;一般公共预算支出306.33亿元,是1983年的1199倍。2018年,全市各项存款余额3721.44亿元,是1983年的1279.9倍;各项贷款余额3553.14亿元,是1983年的1415.7倍。
  全市经济发展前景继续向好。支撑全市经济社会较快发展的基础性因素在新时期还会继续存在并发挥作用。一是宏观环境因素。中国经济正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增长的基本面没有发生改变,东营要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积极应对、加快发展、快速跟进。二是区位优势和环境资源。作为国务院批复的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前沿城市,在两大国家区域发展战略中处于重要地位,具有充分获得政策支持的优势。三是固定资产投资充当全市经济发展的“加油站”和“助力器”作用依然显著,仍然是全市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力。四是工业作为支柱产业为东营经济发展提供了动力,重点行业对全市工业经济的支撑作用依然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