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推进生产园区、生活社区、生态景区“三区”共建共享

持续创新提升“诸城模式”

2019-10-09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吕光玉 李芳
  
  “习近平总书记所肯定的‘诸城模式’,实际上是诸城自上世纪80年代初以来,所探索创造的商品经济大合唱、贸工农一体化、农业产业化经营、农村社区化发展等创新成果的总成。”诸城市委书记桑福岭说,在当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背景下,如何进一步深化、拓展、创新、提升“诸城模式”,成为摆在诸城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干部群众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近年来,诸城市以乡村振兴“二十字”总要求和“五个振兴”总目标为引领,根据潍坊市委“四个坚持”的工作部署,充分发挥农业产业化、农村社区化两大优势,深入推进生产园区、生活社区、生态景区“三区”共建共享,不断赋予“诸城模式”新内涵、新标准、新要求。
  同时,该市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在学习教育中认真检视差距和不足,在学深悟透上下实功、在查摆问题上用实劲、在联系实际上见实效,推动学习贯彻往深里走、往实里走、往心里走。
生产园区化
让农民有了双重身份

  “乡村振兴产业为要,围绕推进产业振兴和人才振兴,诸城坚持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游则游,建设特色生产园区。”在桑福岭看来,产业发展也要有新模式,该市探索“产业联盟+龙头企业+特色园区+种养农户”的模式,打造肉鸡、生猪、食材、茶叶、中药材等农业产业化联合体。聚焦种植业结构调整,坚持示范带动、科技引领,推进种植业向高端高质高效和绿色化特色化品牌化转型;聚焦养殖业转型升级,坚持政策引领、典型带动,加快养殖业向标准化、园区化、生态化、智能化、品牌化转型;聚焦食品加工业提质增效,坚持龙头带动、链式发展,建设餐饮食材供应链平台,大力推行中央厨房团餐定制模式,加快食品产业向高端化、融合化转型;聚焦农民增收致富,推行“大区域多主体”“大园区小农户”等利益联结机制,推行壮大农村集体经济10条路径,持续增加农民经营性、财产性和工资性收入。
  南湖生态经济发展区范家庄子社区居民刘永海,不仅将自家的12亩山地全部流转给了家门口的苹果乐园,还将领到手的土地租金当成“股金”,投入到苹果乐园的运营建设当中,自己也成了苹果乐园里的一名工人。
  拥有了“双重身份”的刘永海,真正把苹果乐园当成自己的“产业”,工作勤勤恳恳。因为他知道,只有苹果乐园发展好了,自己才能真正有钱赚。“以前都向往着搬到城里去住,但现在我们的日子一点都不比城里差,挣的钱不比城里人少,住在风景区附近,空气还新鲜。”刘永海笑着说。
  枳沟镇乔庄社区通过引进工商资本涉足工业、农业,构建起绿色发展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打造绿色产业和绿色生态,形成和完善了富有生机与活力的乡村振兴产业链,探索出一条乡村振兴的“乔庄路径”。如今的乔庄工业园区,已经入驻国信橡胶、新润食品、友利制衣等22家工业企业,其中有10家企业投资超过千万元。南部庙山发展成为旅游地,农田“三作三收”亩均收入高达1.5万元。
  现在,乔庄社区里有超过三分之一的居民在企业里上班,每人最低月工资超过3000元。乔庄社区党委书记刘正光介绍,现在不光他们社区,周边一些镇、社区的劳动力都跑到这里来打工,园区仅打工人员就有7000多人。乔庄社区一年的总收入达到7000万元,彻底由一个农业社区转变为工业社区,突破了社区人多地少的经济发展瓶颈。
  近年来,诸城市每年流转土地10万亩以上,今年已新流转土地7.1万亩,发展高效经济作物4.8万亩,建设39个千亩以上现代农业园区。在诸城南部皇华镇胡沟村和下康岭村以东的荒山薄岭上,1.6万亩榛子绿油油一片,遮挡住本是乱石堆砌的贫瘠。
  2016年以来,从事铸造行业的企业家魏本欣二次创业,转向现代农业。累计投资2.2亿元,流转皇华镇2000户农民的土地,改造绿化荒山秃岭8座,建成全国单体面积最大的平欧榛子示范基地。
  “基地流转的土地,每年支付土地流转费600万元。常年安置就业岗位170个,深加工厂安置500名工人,年人均工资收入2.5万—3万元。”魏本欣告诉笔者,进入盛果期后,按照“风险兜底、利益共享”原则与承包户签订协议,通过反租倒包的方式,优先承包给土地流转户和贫困户,统一生产标准、统一技术服务、统一产品收购,确保承包户亩增收4000—5000元。
  同时,基地发挥财政扶贫资金的引导作用,利用省级扶贫资金211万元,建设800亩的扶贫产业园,每年给贫困村分红21万元,连续20年。贫困户除获得土地收益外,还可到基地打工获得工资性收入,逐步推动胡沟村和下康岭村120户346口贫困人口实现脱贫目标。
生活社区化
实现生活方式
与生产方式同步提升

  围绕推进组织振兴和文化振兴,诸城市坚持宜居为本,建设新型生活社区,推进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同步提升。着力提升生活品质,实施社区服务中心功能提升工程,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为农服务中心建设,利用棚改旧改、增减挂钩等政策,引导农民聚合居住。着力提升治理水平,深化“三治”融合,组织开展“基层基础大会战”百日专项行动,深化扫黑除恶“诸城战役”,积极推进平安乡村建设,全市可防性案件同比下降10.7%。着力提升文化内涵,弘扬大舜孝德文化,推进文化惠民和移风易俗,打造社区文化节特色品牌,建成历史文化展示馆50多处,送戏下乡580多场。着力提升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开展“基层组织建设提升年”活动,优化309个城乡联建党组织,调整网格党支部书记21名,建立了997人的农村干部后备人才库。
  早在2007年开始诸城就探索实行撤村建社区,将全市1249个村庄规划建设了208个农村社区,服务半径一般在2公里以内。2013年,该市又对208个农村社区按照经济强村带动型、大企业驻地村带动型、合村并居型等类型,调整为重点规划建设51个农村新型社区,初步形成中心城区—镇街驻地—农村新型社区—自然村“四位一体”的新型城镇化格局。1249、208、51三个数字,见证了诸城市农村社区从小到大、从弱到强。
  12年的时间过去了,诸城市一直走在实施乡村振兴的道路上,他们充分发挥农业产业化、农村社区化两大优势,引导资本、产业、人才、理念下乡,让农民生活更美好,乡村更旺盛。
  农村产权制度的改革激活沉寂多年的农村生产要素。处于诸城山地丘陵地带的泛常山地区,把“荒山”这一农村最大的资产变为了发展资本,从改变农民生产生活方式入手,让群众成为乡村振兴主体,构建起千姿百态的乡村创意产业集群,走出了自己独特的发展之路。
  在诸城市泛常山乡村振兴示范区的范家庄子社区,宽阔又整洁的马路、配备着各种健身娱乐设施的居民健身广场、不逊于城里大型超市的社区服务中心、酒店、卫生院、学校、银行等配套设施围绕在周边……怎么看这里都不像是一个坐落在山坳里的农村。
  “农民现在的生活别提多便利了,有事在家门口的社区服务中心就能办理,买东西社区里有大型超市,取钱有银行,看病有医院,孩子上学也很近,闲下来还可以到健身广场去休闲娱乐。在这里生活俺们心里特滋润!”范家庄子社区居民张爱丽说。
  2007年,诸城市率先在全国开展社区化建设之初,就将其定位为服务机构,并带动市镇两级公共服务资源和服务力量下沉,政府由管理者向服务者转变,通过近距离为农民提供与城市基本相同的公共服务,打造起“两公里服务圈”。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诸城突破“就城市抓城市、就农村抓农村”的基层组织建设传统思维模式,本着“每个薄弱农村党组织至少与1个城市党组织联建”的原则,综合考虑市直部门单位、城市社区、企业在职能、资源、产业等方面因素,引导他们与农村党组织跨空间、跨区域精准建立联建党总支。目前,全市共建起城乡联建党总支309个。
  “这309个联建党总支是我们驻扎在乡村的‘铁营盘’,他们通过制度建设抓规范,双向交流带队伍,不断提升农村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诸城市委组织部副部长王刚介绍道,“12年来,各城乡联建党总支按照‘先做朋友,再做亲戚,最后成为一家人’理念,在城乡党组织之间形成‘亲戚’一样的关系,真正推动城乡联建工作融入农村、融入人心。”
生态景区化
区域“含绿量”
变成发展“含金量”

  围绕推进生态振兴,诸城市坚持绿色为基,依托生态、文化资源,建设优美生态景区,加快实现社区园区生态化、资源景区化。深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以垃圾污水治理、厕所革命和村容村貌提升为重点,扎实推进“三清一改”,大力实施“五化一通”工程。开展美丽乡村精品片区打造行动,建设常山、恐龙小镇、竹山等10个示范片区,建成年画村、桃花源等50多个特色村,B类以上美丽乡村覆盖率达到85%以上。深化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深入开展“十河共治”,境内水质达标率100%。大力推广信得科技动物体内除臭和有机肥制备技术,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到95%。深化全域生态化建设,大力推进乡村造林绿化,今年以来完成造林3.2万亩,新建环村生态林带示范村221个,为乡村振兴提供良好生态底色。
  良好生态环境的打造,是诸城市在推进乡村振兴进程中常抓不懈的工作,该市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乡村绿色发展之路。“人在画中行”的场景,在这里比比皆是。
  “开门可见山水,下楼可寻乡愁”“含绿量从未饱和”“肺活量不断扩增”……这是诸城市龙都街道大源社区生态宜居的环境写实。大源社区是个社企共建社区,良好的生态,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释放的生态红利,也生动演绎着从“生态美”到“百姓富”的绿色发展路径。
  大源社区由该市龙头企业大源建设集团出资流转社区土地,以工商资本下乡方式投资4亿元,发展园林和田园综合体项目,流转率达到80%以上,项目用工吸纳大源及周边社区800多人。大源发展的园林栽植各种苗木200多万株,成为诸城西南区域的“城市绿肺”“天然氧吧”,居民出门就是17处旅游景点,免费开放,成为社区百姓的“家庭花园”。
  在推进乡村振兴的进程中,诸城积极让农民住得上楼房、进得了工厂,享受到蓝天白云新鲜空气的同时,想法设法将增加农民收入融入其中。该市积极探索乡村旅游与美丽乡村建设融合发展的路子,按照景区化理念和标准,把南部皇华、桃林、林家村、枳沟、密州、龙都、南湖“四镇两街一园区”作为乡村旅游发展的主阵地,将乡村旅游作为全域旅游的重点,充分利用河、湖、山、泉、田的优美生态,探索多元化乡村旅游开发模式,实施“景村共建”,重点培育发展生态营地、休闲农庄和采摘篱园等新业态,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常山上的蔡家沟村曾是一个“三无”贫困落后村,无集体资产、无经济来源、无年轻劳动力。2017年底,南湖生态经济发展区邀请多位本土艺术家返乡,一个“艺术植入乡土,增殖乡村”的方案跃然纸上:加快培育村庄文化产业,以文化引领乡村振兴。如今在驻村艺术家的带动下,艺术家工作室、乡村图书馆、公共空间、乡村记忆馆、百工传习馆、古琴馆、美术馆等相继落成,整理乡村文献20多万字。
  美景不止于此。在诸城各地,密州春酒文化博物馆、美晨匠心谷、南湖市民公园等十几个旅游休闲度假项目拔地而起,丰富了采摘园、农家乐、木屋民宿、亲子体验、休闲农庄、房车露营地、科普教育等旅游新业态,成为游客周末“一日游”“二日游”目的地。其中,桃林镇举办为期10天的樱桃采摘节,村民可实现收入60余万元,高峰时日游客达3万多人次,年吸引游客100多万人次。
  截至目前,诸城市创建成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创建成功省级旅游强乡镇3个,省级旅游特色村2个,省级以上工农业旅游示范点12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点150多个,农家乐2000余家,旅游经营主体1000多家,带动农民就业15万多人。
  “‘三区’相辅相承、互相促进,我们坚持统筹谋划、融合发展,深入推进‘三区’共建共享。”桑福岭介绍,当地正在加快推进“三区”融合,制定推进“三区”共建共享的实施意见和地方标准,打造乔庄、大源等34个“三区”共建共享示范区。建设地理信息典型应用示范平台,在全国率先实现乡村振兴“一张图”。
  同时,加快推进三产融合,突出农旅融合、种养循环、智慧农业等重点,引导150多家工商企业下乡,仅去年以来就新增81家,总投资78亿元,建设各类农业园区83个,培育起农业“新六产”示范项目28个。加快推进要素融合,整合各级涉农资金5.7亿元,集中投向乡村振兴基础性、战略性项目。夯实人才科技支撑,开展“桑梓行·话发展”活动,184名在外人员达成回乡发展意向。加快推进利益融合,尊重农民主体地位,保障社会资本权益,完善互利共赢的利益分享机制,让更多产业链增值收益留在农村、留给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