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村渔业的升级之路

——山东海洋强省建设的一片枝叶

2019-10-09 作者: 陈辉 孙源泽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陈辉 孙源泽

  海洋牧场式养殖是先进的生态养殖方式。截至2018年底,我省创建省级以上海洋牧场83处,其中国家级32处,占全国三分之一以上。山东海洋牧场综合经济收入居全国首位,“要垂钓,去山东”已成为全国钓友的共识。
  ——题记

  秋日的日照海州湾从容平静,阳光温柔地倾泻在湛蓝的海面上。
  9月11日上午8点左右,几十艘凌晨出海归来的渔船停泊在码头,附近的批发市场人声鼎沸,距海边不远处有几座小高层楼房——村里统一规划建设的40栋楼房,已建成11栋。
  这个小渔村曾经的名字是“岚山头二村”,现在则是很文雅的“海州路居”。
  “大虾五毛一大把,一年到头挣个几百块钱,少的才挣几十,穷的连地瓜煎饼都吃不上啊!”今年79岁的村民赵玉快捕了一辈子鱼,回忆起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家里的穷困潦倒,连连叹气。
  “那时候村里八成以上的人都是靠打鱼生活,村里有4个生产队,9艘大的帆船,剩下的都是小木船。”海州路居党总支副书记王伟向记者介绍,“渔网是用麻做的,经常得补,海上靠指南针辨方向,靠经验捕鱼,捕多捕少不一定。”
  后来,村民逐渐由捕捞开始向养殖转型。村里最大水产养殖企业的老板刘清远,较早走上了创业之路。“我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搞养殖,通过养殖扇贝一年可以赚二三百万。1994年我注册了日照市前三岛水产开发有限公司,这一干又是20多年。”刘清远说。
  水产有了,海州路居的产业链不断延伸。“兴海鲜活水产品批发市场就是我们村出资在1997年建的,是周边最大的水产市场,也是农业农村部菜篮子定点市场,一年交易额26亿元。”海州路居党总支组织委员王均江说。
  记者来到距离海边仅600米的兴海市场,上午10点多,市场的交易已经进入尾声。42岁的海鲜经纪人张浩刚刚卖完一车鱼。“我18岁就在这卖鱼,现在一天能卖一百多万斤,一年能赚三十万。”张浩对这个市场很感恩。
  “去年政府给我们批了2000万元建设海洋牧场,海洋牧场规划很科学,底层播殖海参和鲍鱼,用网箱和吊笼养扇贝、牡蛎和各类鱼虾,是立体化的养殖。另外我们正在建设一个896平方米的海上平台,可以用来看护海洋牧场、进行海上垂钓。”据刘清远介绍,目前垂钓旅游每年能带来最少500万元收入,以后公司会将此项目作为重要发展方向。
  2018年5月,我省出台《山东海洋强省建设行动方案》,提出打造海洋渔业综合基地是海洋传统产业升级行动的重要一环。“我们将把兴海市场升级改造成商业综合体,实现水产品捕捞、养殖、批发、风情购物街、电商中心等一站式服务。”海州路居党总支书记刘森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