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要闻

舌尖的月饼 心头的家国

无论馅料如何改变,月饼的形状不会变,因为它寓意着花好月圆全家团圆

2019-09-13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吕光社 王浩奇 
    本报通讯员 王世友 王文涛

  中秋节前一场不到3分钟的网红直播,就卖出了9000盒月饼。
  当山东康泉食品有限公司销售总监杜启青把数据摆在董事长刘汝义面前时,年过花甲的刘汝义感慨万千:“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我骑着自行车遛乡卖月饼,一天卖个百十斤就不少了。如今坐在屋里对着手机,几分钟的时间就卖出数千斤,放在以前哪儿敢想啊!”
  刘汝义的食品公司是从1983年的家庭作坊做起来的,当时正是改革开放初期,大家的思想还没有完全解放。“尤其是在农村发展个体经济,因为害怕把生意做大了会遭人批斗,开厂子也只能小打小闹,能混口吃的就行了。”刘汝义回忆,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的消息传来,为他发展个体经济解除了后顾之忧。
  1993年,刘汝义迎着改革的春风南下广州,请来当地技师指导技术,同时将工人送过去学习人家的先进技术。通过“送出去、请进来”,产品品质大大提升。
  康泉食品原来叫济宁县南张公社刘前食品厂,牌子随意挂在工厂的烟囱上,一看就像农村作坊。刘汝义意识到企业形象、品牌的问题,便将牌子板板正正地挪到大门上,并改为现在的名字,这才渐渐打开了城市市场,实现了销售市场的“农村包围城市”。
  现在市面上口感比月饼好吃的东西比比皆是,为什么月饼依然流行?
  “吃个月饼才算过中秋节。”刘汝义认为,过去,月饼是家中好吃的点心,满足的是大家的味蕾,有条件的家庭趁着过节存上个十斤八斤不稀罕。现在,月饼更多是一种文化符号,买上二斤自己吃、送亲友,是对传统节日的传承,满足的是人们的精神需求。
  为了适应消费者从“吃月饼”到“品月饼”这一变化,36年来,康泉的月饼从传统的五仁、枣泥馅,
发展到今天的肉馅、板栗馅、咸蛋黄馅,还有蔓越莓、炭烧、抹茶等网红产品,种类超过60多种。
  虽然市面上月饼种类多样,但总有一个群体对传统的苏式月饼情有独钟。这种怀旧的情怀让康泉的老味儿传统月饼订单一直不减。
  口味没变,但原来的高油、高糖被低油、低糖取代。“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消费者对饮食健康愈发重视。”刘汝义介绍,2010年后,为了适应市场需求,公司开始生产低糖、低油的无蔗糖月饼。今年的月饼订单中,无蔗糖月饼超过了50%。
  9月11日,记者参观了康泉食品洁净程度10万级的月饼生产车间。刘汝义告诉记者,现在人们对月饼的品质要求高了,月饼生产的机械化程度也提高了,人均每天生产月饼至少500多斤。虽然月饼是时令性很强的产品,但康泉的年销售量超过了100万斤。而上世纪80年代,用电还受限制,刘汝义带着工人就用锨杠子和面,用搓掉粒的高粱梢打鸡蛋,用木刻的模具定型月饼,一个人一天生产100斤月饼就称得上是快手了。
  “无论馅料怎么变、生产工艺怎么变,月饼圆圆的形状不会变,因为它寓意着花好月圆、全家团圆。”刘汝义说,这是人们对传统节日的传承,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只要有爱连接着,一定会相聚在某个时间、某个地点,出现在彼此的月光下、脑海里……”康泉的每个礼盒里都会放一张类似的卡片,为人们的中秋之夜增添几多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