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要闻

上岸,下水,长岛“点海成金”

产业游向深海,渔民“游”上岸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画卷徐徐展开

2019-09-13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董 卿 从春龙 
          陈晓婉 
    本报通讯员 葛 彬 聂英杰

  长岛县南长山岛东北方向13海里,直径52米的巨大半潜式养殖网箱里,10万尾黑鱼正悠然游弋。6月在这里安家以来,黑鱼的体重已经从4两长到了6两,预计11月底,第一批鱼就可以“游”上市民餐桌。
  产业游向深海,渔民“游”上岸来。打了半辈子鱼的北城村村民孙长志停船靠岸做起了渔家乐,一年能收入100多万元。
  上岸与下海,既是响应号召,又是主动选择。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省生态环境保护实践不断深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持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形成了大批具有山东特色的亮点性成果,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画卷正徐徐展开。
  穿行长岛,在北城村的海岸山坡上,曾经裸露的黄色山体一下雨就往下流黄泥水,如今经过喷播作业,已经长满了棉槐等灌木,一片郁郁葱葱。在花沟村的海滩上,一排排低矮的扇贝育苗厂已被全部拆除,海滩还给大海。
  多年不见的大叶藻、海萝等藻类重现长岛,白江豚、鲸鱼频频现身。对生态质量要求极高的东方白鹳、斑海豹、黄嘴白鹭等种群数量明显增多,鼠尾藻等原生藻类、鲍鱼等野生海珍品、渤海刀鱼等传统经济鱼类资源也不同程度恢复。
  生态好了,百姓的生活也好了。曾以海产品养殖为主业的北城村,因其美丽的海滨风光和周到的旅游服务吸引了众多外地游客。村里越来越热闹的同时,村民的腰包也鼓了起来。
  长岛的今天并非一蹴而就。从靠海吃海,到透支生态,再到护海用海,长岛发展历程是我省生态保护观念变迁的缩影。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靠捕鱼业迅猛发展,长岛经济迅速崛起。1984年,长岛实施“耕海牧渔”,“跑马围田”式大面积增养扇贝等海珍品,渔民收入迎来又一轮提高。九十年代初,长岛成为我省第一个“小康县”。
  然而透支自然,很快就面临资源匮乏。对长岛而言,是近海污染带来扇贝大面积死亡。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生态文明建设进入新时代,
生态文明制度体系逐步健全。
  伴随长岛海洋生态文明综合试验区的设立,长岛打响了自然保护区整改、裸露山体治理、岸滩整治、清洁能源替代、近岸养殖腾退、垃圾污水处理等全域生态保护修复“六大攻坚”,长岛迎来发展模式之变、发展理念之变。
  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生态,持续发力海洋生态保护。长岛全域80台风机全部拆除并完成生态修复,实施造林1.3万亩,绿化喷播治理南北长山岛裸露山体25万平方米,拆除岸线育保苗厂、圈养池21万平方米,整治修复岸滩1.93公里,累计整治修复20多公里。
  为生态保护腾退空间,养殖户怎么办?走规模化、集约化之路,依托大型企业或村集体的“大船”驶向深海。
  2008年,刚成立的长岛佳益海珍品发展有限公司主要从事扇贝育苗和海珍品初加工。2013年,长岛岸线整治,佳益拆除了育苗的大棚,开始试水海上牧场,通过人工鱼礁为鱼儿在海底建造一个家。
  就在佳益的养殖网箱附近,两个规格略小的网箱已经就位,黑鱼和绿鳍马面鲀小鱼长势喜人。长岛佳益海珍品发展有限公司项目经理肖圣宁告诉记者,他们正在探索一种新的养殖模式:腾退范围的小养殖户,如果还想养殖,可以购买或者租用企业网箱,企业和养殖户共同管理。“这两个网箱只是第一批,后期还有6个正在中集来福士的工厂里生产。我们还依托海洋牧场和养殖网箱发展海上休闲垂钓,今年接待了五六百人。”肖圣宁说。
  大海深处,养殖网箱正在集结。如今的长岛,从天空到陆地,从海岸到海底,处处洋溢着勃勃生机;如今的岛民,正在一步一个脚印探索渔业养殖的规模化、集约化、绿色化之路,大船带着小船,共同走向深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