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论丛周刊

要“三命而俯”,不要“三命而腐”

2019-09-11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李善禹

  一命而偻,再命而伛,三命而俯。权力越大,越要心存敬畏;职位越高,更要慎终如始。
  廉洁自律,贵在坚持,难在持久。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曾引用过“三命而俯”的典故,寓意深刻、发人深省。
  春秋时期,宋国大夫正考父是三朝元老,德高望重、位高权重,但为人谦卑,曾在家庙的鼎上特意铸下铭训:“一命而偻,再命而伛,三命而俯。”意为每有任命提拔,就要愈发谨慎、谦卑。由“偻”、到“伛”、再到“俯”,彰显了古代贤良对权力的敬畏、对责任的担当、对使命的持重。
  权力越大,就越要心存敬畏;职位越高,就更要慎终如始。这也就是说,无论走向怎样的人生辉煌,都不能忘记曾经的初心。
  职位职级越高,就越要心怀戒惧、敬畏人民,“俯”下身子做官、挺直脊梁担当,让权力真正造福于人民。如果权力与修养“负相关”,职位提高而修养放松,就很有可能三命而“骄”、而“茫”、而“腐”,价值的天平必须倾斜,权力逐步沦为私欲的“放大器”,人生也由此走向万劫不复。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功成名就时仍能居安思危、励精图治不容易。对于党员领导干部而言,无论在为官从政的道路上走多远,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誓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情怀,永不能忘。对理想信念的坚守,不是一阵子,而是一辈子。无论外部环境如何变化、自身境遇如何变迁,对党的忠诚、对人民的热爱、对法纪的敬畏,都不能有丝毫的“打折缩水”。
  相比于革命战争年代,我们的物质生活更加丰富了、各方面条件都有了极大改善,但依然存在诸多需要奋力攻克的“娄山关”、需要重点突破的“腊子口”以及危机四伏的“雪山草地”。唯有让初心“保鲜”,始终恪守“三命而俯”的情怀担当,困难面前敢“冲”、诱惑面前能“破”、名利面前能“让”,心存戒惧、敬畏权力,永当改革“闯将”、人民“公仆”、创业“先锋”,才能在时代坐标系中彰显人生价值。
  现实中,一些领导干部不是“三命而俯”,而是“三命而腐”。曾经的“红小鬼”刘青山、张子善,新中国成立前两人一直表现很好,在干部群众中有一定威望,对革命也作出过一定贡献。但新中国成立后,两人自恃革命有功,声称:“拼死打江山,享受点算什么”,最终沦为腐败分子。
  现实中,多少贪腐分子曾经也是“优秀”、也是“劳模”、也是“先进”,在组织的培养与关怀下,逐渐走向领导阶层。但职务职级的提升,与理想信念的坚定,并非成正比。有的人,职位升高了、权力变大了,但党性宗旨却滑坡了、自我要求却放松了,一旦成了“这个书记那个长”,便觉得“高人一等”,“自觉主动”与干部群众拉开距离;一旦“握住章子”,就觉得“与众不同”,说话哼哼哈哈、走路鹅行鸭步,大有“唯我独尊”之势;还有的,得的荣誉多了便“麻木”了,认为“苦的时间”太长了,该“享受放松一下”了……于是乎,言行多了“仙气儿”少了“地气儿”、举止多了“官味儿”少了“民味儿”,在权力的“变现”中扭曲了灵魂、在欲望的放纵中丧失了原则,最终滑向人生的深渊。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红军长征集结出发地江西于都考察时强调:“我们一定要牢记红色政权是从哪里来的、新中国是怎么建立起来的”。
  让初心“保鲜”,思想上必须常加“防腐剂”。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思想不滑坡,行动就不会走偏。领导干部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长期任务,在学中思、在悟中干,保证赤子情怀不减、宗旨意识不退、担当精神不衰,始终保持昂扬奋进意志和深厚为民情怀。
  让初心“保鲜”,精神上必须常加“清醒剂”。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一言一行具有标杆作用、一举一动具有示范效应,应时刻牢记“我是谁”,精神上常加“清醒剂”,坚持用反面教材、典型案例警醒自我,在不间断的自我警示教育中,树牢廉洁自律意识。特别是在提拔升迁重用的关键节点,更要思想清晰、行为检点,牢记“我是谁、依靠谁、为了谁”。
  树高千尺不忘根。电影《周恩来回延安》中,曾帮助过周总理、并送儿上战场的一位老奶奶,拿出积攒下来舍不得吃的鸡蛋送给周总理,周总理万般推辞。老奶奶以为周总理嫌弃,带着责怪的语气问:“你怎么变生分了呢?”周总理眼含热泪:“我没变,我要让延安人民过上好日子……”一个细腻的历史细节,生动彰显了周总理不忘人民恩情、不忘初心使命的高尚情怀。初心,是奋进的力量,是厚重的情怀,是可贵的担当。党员干部,一定要牢记初心使命,一命而偻、再命而伛、三命而俯,俯下身子为官、昂起头来做人、挺直腰板干事,堂堂正正、干干净净地走好从政路、人生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