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齐鲁人文

■不忘初心他13岁入伍,参加战斗78次,是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并荣立一二等功的军中英雄;23岁因病自愿复员回乡后,屡屡以突击队员的本色投身地方建设,其平和的内心世界未曾改变——

一等功英雄的心愿:“好好种田”

2019-08-03 作者: 梁利杰 王兆锋 来源: 大众日报
  老英雄邓斌和他的军功章
 老英雄邓斌和他的军功章
  □ 本报记者 梁利杰 王兆锋
    本报通讯员 宋国强

  7月16日,在菏泽市定陶区仿山镇邓集村,我们敲开了一扇挂着“光荣之家”的大门。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的老英雄邓斌住在这里。
  这是一处普通的农家院落,不同的是,在靠近堂屋的窗台下砌了一个大大的花坛,里面绿植茂密,月季、芍药争相怒放。整个庭院充满了生机。
  进了堂屋,室内摆设简陋却整洁有序。邓斌年近九十,须发斑白,面容亦显沧桑,但眉宇间却格外硬朗平和。老人半躺半靠在堂屋的长椅上,见记者到来,想站立起来与我们握手,众人赶紧上前安抚他躺好。
  邓斌思路清晰,话语简短有力。聆听他描述那九死一生的激烈战场,虽远隔时空,也足以令人震撼和感动。
一个旧皮包封存起戎马岁月
  一个褪色的旧牛皮包,封存了邓斌从13岁到23岁整整十年的戎马岁月;
  一张斑驳但又字字“千斤”的《回乡转业建设军人登记表》上的简短文字,是对邓斌义无反顾、舍生忘死参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的褒奖和致敬;
  一枚枚军功章,隐含的英勇付出和无悔岁月,历久弥新,熠熠生辉。
  今年4月,定陶区仿山镇退役军人服务站人员崔学军例行到邓斌家走访慰问,并准备采集退伍军人的基础性数据。邓斌说自己的退伍证丢失了,便从一个旧皮包里拿出一张登记表和几枚立功奖章、战斗纪念章,递给了崔学军。
  “当我接过这张被揉搓得字迹有些模糊的登记表,看到上面‘参加战斗78次,负伤两次,荣立一等功、二等功……’等字样时,确实被震惊了!”崔学军回忆说。
  邓斌的老伴说,这个旧牛皮包平时就随意地挂在墙上。在邓斌心里,都转业到农村了,要这些立功奖章有啥用哩,他并不十分在意。60多年来,除了冀鲁豫边区革命纪念馆成立时,有关部门曾经来邓斌家里要了一枚军功章,作为纪念品存放在馆里外,其他的他就随手放在这个包里,退伍证都不知道怎么丢失了,其他很多立功证明也没有留存下来。
  邓斌提供的登记表上详细记录着他的早期档案:1931年7月出生,正排职级,1944年1月3日在本县自动入伍(不到13岁),1947年7月在十一纵队司令部警卫班入党,1953年6月自愿回乡,入伍前文盲,现在高小文化……在华北五分区司令部警卫班荣立一等功,在十一纵队司令部警卫班荣立二等功。
  13岁还是小孩子,为什么这么小就入伍了?据老人回忆,他5岁时就没有了母亲,跟随父亲住在父亲的姥姥家。当时抗日战争还没有结束,老姥姥家里住着不少从事地下工作的游击队员。那时邓斌家里穷,吃不上饭,游击队员很喜欢他,便经常给他一些吃的。不到13岁的邓斌很快就和游击队员们熟稔起来,有时还机智地帮助游击队员传送文件。后来,他就直接跟着游击队员来到了部队。
  从中原到南下广州,从西北、东北到进入朝鲜,这是邓斌十年戎马岁月的足迹。每每忆起早期艰苦的行军日子,老人都忍不住眼含热泪。部队几乎每天都东奔西走,往往一晚上要步行多到120里到180里。邓斌由于年龄太小,身体瘦弱,吃不消这种长期的艰苦跋涉,有时实在跟不上队,领导就把自己的马让给他骑,有时也让他在后面拽着马尾巴跟着跑。
  入伍后,邓斌一开始只是作为通信员为领导拿拿文件,并没有参加战斗。按照当时规定,非党员不能接触机密文件,因此,入伍三年后,只有16岁的邓斌就光荣入党了,随后任十一纵队司令部警卫班警卫员。
挺身而出,英勇杀敌
  一幕幕战火纷飞、硝烟弥漫的战争场面,由于越来越被和平岁月所掩盖,仿佛离我们已很远。但在邓斌老人记忆里,一次次血肉拼杀、前赴后继的战斗依然记忆犹新。
  解放战争时期,菏泽是敌我决战的重要战场。根据中共中央指示,晋冀鲁豫野战军于1946年8月挥师到冀鲁豫战场,发起反击国民党军队的自卫战争,先后组织了包括定陶战役、巨野战役、鄄南战役等重大战役。而历时5天的定陶战役,则是其中一场意义重大又极为惨烈的战役。
  老人断断续续回忆道,1946年9月,定陶战役打响。为攻下定陶县城东门北面城墙,邓斌请缨担任第一突击队队长。他带领突击队,翻越城墙和芦苇荡,突袭了敌人的指挥部。攻城中,邓斌不幸被炮弹片击中,鲜血染红了衣襟,却依然忍痛炸开城门并顺利发出两颗信号弹,为后续部队发起进攻开辟了道路。据史料记载,定陶战役的胜利,连同中原军区部队突围的胜利和苏中大捷,对整个解放区的南部战线起了扭转局面的重要作用。因表现英勇,邓斌在定陶战役中荣立一等功。
  在淮海战役中,我军进攻势如破竹。在攻击到敌人的第三道防线时,遇到敌人的反扑。时任警卫排排长的邓斌,在第二野战军十一纵队参谋长刘星的带领下,冲进敌人的腹地,两人在碉堡中奋力坚持了45分钟……素有“军中好枪法”之称的邓斌拎着两把手枪,挺身而出,英勇杀敌38人,为开辟总攻赢得了宝贵时间。这次淮海战役邓斌荣立二等功。
  冲锋的号角,英勇的拼杀,每一次战斗都是以死相搏,每一处战场都是血肉长城。
  邓斌老人回忆,三年解放战争时期,中原地区乃至鲁西南地区时常打运动战。记忆中,天天在打仗,饭也顾不上吃;睡觉时,子弹打在屋里的墙壁上;行军时,身边的战友跑着跑着就倒下了。
  “为了顺利攻城,我在敌人眼皮底下偷挖了一条地道,推着一棺材的黑火药在地道内引爆,炸毁了城墙……”
  “在强渡黄河时,水流把绑在一起的木板冲散了,我落入了水中,万幸紧紧抓住了马尾。等到了对岸,身上的背包和衣服都被冲走了,背包里的立功奖章和简历都没有了……”
  新中国成立不久,邓斌又跟随部队来到朝鲜战场。在朝鲜战场的一年半时间,他担任军需物资运输科长。脑海中印象最深刻的是“没有一分钟听不见敌机在头顶上飞过”。当时朝鲜战场上汽车非常少,全靠马车来运输物资,由于敌机密集飞旋,他们一般都选择晚上运输,而且不敢点明火。即便如此,战友们的伤亡依然很大。每回忆到一处场景,老人都闭目沉思,然后叹息一声:“不说了,说这些干啥呢,我的很多战友都不在了。”
  正是在朝鲜战场上,邓斌不幸患上了肺结核,领导几次问候他的病情,甚至一度考虑要把他送到苏联去医治。朝鲜战争结束一年后,为了不给党组织添麻烦,邓斌提出了自愿复员回乡的申请。
回乡依然保持“突击队员”本色
  1953年6月,刚满23岁的邓斌复员回到了家乡定陶县邓集。
  邓斌的大儿子邓鲁陶说,除了身体患病的原因,父亲复员回乡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是家里爷爷的牵挂。邓斌是家里的独子,上面有三个姐姐,自13岁离家后,一直没有音信,老人想念儿子眼睛都哭瞎了。这也坚定了邓斌回乡的决心。而在登记表上,他只简单签了“好好种田”四个大字。此时,在即将复员的邓斌的内心世界里,认定“把地种好也是给国家作贡献”。
  然而,回乡后的邓斌并没有履行自己“好好种田”的承诺,因为当时村里文化人少,他几乎一回村就被当地政府委任为村治保主任,带领村里挖沟修渠搞农业生产,没有一天待在自己家里种田。由于邓斌把村集体的财产和荣誉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重,所以深得当地政府领导和村民的信任。自此,一项项堪称突击队的任务,陆续委派给了邓斌。
  到枣庄组建钢铁厂,是邓斌回乡后接到的最重要的一项工作。他一头扎进工作里,处处身先士卒,日夜加班加点。钢铁厂步入正轨时,邓斌谢绝了上级领导的重用,坚持回到村里。
  后来,当时的邓集公社组建窑厂、地毯厂,再次让邓斌去负责。而无论在哪个岗位,邓斌都以高度的责任心完成工作,更无一例外的,每次这些厂子步入正轨后,他就又退出回到村里。
  上世纪80年代,邓斌又受当时的邓集乡委派组建乡敬老院。组建之初,邓斌每天几乎24小时投入到工作中。老伴在一旁透露,为了给敬老院的孤寡老人改善伙食,他常常把自己地里种的地瓜、南瓜等都拿到敬老院。直到2010年,79岁的邓斌从敬老院院长岗位上退休,回到了家里。
  由于是自愿回乡,邓斌当时没有领取国家一分钱,更没有要求组织为自己安排工作,回乡后的身份就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农民。而回乡后投身地方建设46年,其农民身份依然没有改变。而他从邓集乡敬老院退休后,每月也只领取100元的生活费。
  为什么遇到突击队的工作都爱找他?仿山镇邓集村党支部书记、今年65岁的邓学科道出原委:“他办事沉稳,遇事从不急躁,耐心做各种复杂工作。再加上性格平和,淡泊名利,深得上级组织信任。”
  “更难得的是,以他几十年来的工作表现和资历,完全可以把自己的组织关系转成企业职工或机关干部身份,但他从没有为自己的利益而去麻烦组织。不仅如此,现在村里各项工作,邓斌也都处处带头,在前期土地调整过程中,邓斌家三个孩子都没有分到地,但他坚决阻止家里人去找村主任,不给村里添一点麻烦。”邓学科感慨道。
  邓斌原来的领导,也就是在他13岁时带领他参军的游击队长刘星,离休前官至副省级(享受正省级待遇),曾多次写信给他,希望邓斌继续到他身边工作,但邓斌婉拒了领导的好意。
  目前在邓集村,虽然很多村民大都知道邓斌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但几乎没人知道他具体打过什么仗,除了偶尔对自己的孩子讲过外,邓斌对外人不多讲一个字,荣立一、二功的事迹更是没有外人知道。
为国家贡献是应该的
  邓斌的大儿子邓鲁陶多次向记者表示,父亲这一辈子非常知足,他是家里的独子,却生养了五个儿子两个女儿,有生之年儿孙满堂,他常对子女说的一句话就是:“军功都是过去的事情了,我再提那个做啥?我本来就是个农民,当年战场上那么多战友都牺牲了,我幸运地活下来了,现在平平安安过日子就是幸福。”
  儿女再清楚不过了,父亲最常挂在嘴边的话就是“自立更生”,他是这样做的,也是这样要求子女的。“回乡后领导让去哪里,我坚决服从,这么多年我都是为大家干,不图钱,不图官,所以从没后悔过。”邓斌对记者说。
  邓鲁陶小时候就知道,父亲的淡泊名利充分体现在家庭中。
  邓鲁陶有四个弟弟、两个姐妹,随着他们长大,慢慢注意到家里墙上挂着的那个牛皮包,而牛皮包里各种沉甸甸的纪念章,成了他们争抢的玩具。顽皮的孩子们哪里知道,这些是父亲十年戎马生涯珍贵的见证物品。
  邓鲁陶说,他清晰地记得,经常领着几个弟弟从包里偷拿纪念章去换糖吃。至于玩丢的,他已记不清了。
  邓鲁陶是邓斌儿女中第一个参军入伍的人。早在1978年,高中毕业后的邓鲁陶就从家乡定陶县入伍,1979年即到前线投身了战斗。1993年,转业到广州市花都区工商局任职,直到今年退休回家。
  得知大儿子参军第二年就去前线的消息时,与别的父母哭闹的表现截然不同,邓斌只是淡定地对儿子说:“我有5个儿子,为国家贡献一个也是应该的啊。”听了父亲的话,邓鲁陶一度感慨不已。
  目前,邓斌在家人的照顾下精神状态良好,基本生活能够自理。虽然家庭不富裕,他仍然不忘国防,心系部队,鼓励自己的儿孙们参军入伍。
  老人的口头禅是:“我们家男孩多,就应该多入伍锻炼下,就应该多为祖国作出贡献。”
  儿子邓鲁陶,女婿王喜成,外甥刘勇,外甥媳马娟,孙子邓猛、邓占胜、邓胜龙均到部队服役,儿孙们在部队期间都多次荣获嘉奖及三等功。其中邓胜龙在2012年参军入伍,目前在河南开封空军后勤服役,二级士官,2016年荣获个人三等功,多次荣获嘉奖和先进个人、优秀士官等荣誉称号。
  或许孙子邓胜龙从小在爷爷奶奶家长大的缘故,格外受到爷爷的疼爱。邓胜龙高中毕业参军后,邓斌每次都不忘叮嘱他,在部队要好好干,争取多立功。
  记者临走时,老人坚定有力地说:“等到新中国成立70周年庆典时,我想去北京看看天安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