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齐鲁人文

■齐鲁名士

马秋仪:山东最早赴日女留学生

2019-08-03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鲍 青

  马秋仪,清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生于栖霞亭口镇马家窑村。她原本有个颇显“男子气概”的名字——马肃贞。
  马家为当地书香门第。马秋仪的父亲马桂芳于光绪三年(公元1877年)考中进士。三年后,马桂芳署理台湾宜兰县知县。他赴任台湾时,将爱女马肃贞带在身边。
  马桂芳在宜兰施行教化、兴办教育,得到百姓交口称赞。马肃贞随父寓居台湾三年,遍览海疆形胜,眼界大为开阔,故而思想开化,颇有主见。
  光绪三十年,马肃贞与栖霞人谢鸿焘结为夫妇。两人志同道合,皆向往新学,关注救亡图存、国家富强之道。
  当时清政府为了推行新政,鼓励青年人赴日留学深造,学习日本先进的技术和经验。
  思想素来开明的马肃贞,因而鼓励丈夫,和自己一起赴日本早稻田大学留学。马肃贞东渡扶桑后,成为山东最早的赴日女留学生。
  到达日本后,他们迅速接触到了孙中山的革命思想。夫妻二人积极联络革命志士,先后结识了不少革命党人。
  中国同盟会成立后,马肃贞与谢鸿焘随即加入。马肃贞更与革命家秋瑾相识,并结下深厚情谊。
  1905年,日本颁布《取缔清朝留日学生规则》,禁止清朝留学生参与政治活动。秋瑾建议中国留学生以罢课相抵制,并呼吁大家回国革命。马肃贞积极赞成秋瑾的主张。为表敬慕之情,她将自己的名字“肃贞”改为“秋仪”。1905年底,她与丈夫回到烟台。
  归国后,马秋仪在烟台与革命党人徐镜心等人设立同盟会支部,创办东牟公学,积极传播新思想。
  1907年,徐锡麟、秋瑾领导的安徽巡警学堂、浙江大通学堂起义失败,清廷随即加紧对新式学堂的监视。山东巡抚端方侦知烟台革命党人活动频繁,立即派人查封东牟公学,并令烟台官吏逮捕公学教工。谢鸿焘、马秋仪被迫出走潍坊避难。
  1911年秋,山东巡抚孙宝琦先是宣布山东独立,不久又宣布取消独立,山东革命形势晦暗不明。马秋仪积极联络革命志士,共同倡言继续革命。她还教导两个女儿投身革命事业。
  中华民国成立后,烟台军政府随即成立。但在一穷二白的民国初年,军政府财政奇绌,时时捉襟见肘。马秋仪发动女子国民捐运动来筹集资金。在她的动员下,胞弟马宝麟变卖一处庄宅和耕地数百亩,以作支援新军之用。
  后来军阀混战,国是日非,革命陷入低潮。而马秋仪与丈夫谢鸿焘也年过四旬,自感年岁日增,无力回天,颇觉灰心失望。夫妻二人决定投身慈善事业,从身边点滴善事做起。章太炎曾撰文称赞她:“夫人初适先生时,资装甚备,后设学校及谋倡议,皆斥卖田宅以奉之。光复事成,其夫妇亦耦俱无等差矣。”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烟台很快沦为敌占区。日本人闻知谢鸿焘的声望和留日背景,便策划让他复出主持烟台局面,并许以高官厚禄。马秋仪的后人介绍说:“抗战伊始,马秋仪与谢鸿焘已年逾花甲,家庭经济来源基本断绝,一家九口人生活非常拮据。但谢鸿焘仍保有民族气节,任凭日本人如何软硬兼施,也绝不答应,并装出一副老态龙钟、十分虚弱的无能样子。从此马秋仪与谢鸿焘不问政事,只在房屋周围种菜、养鸡,靠变卖衣物来熬过艰难的抗战岁月。”
  抗日战争胜利后,马、谢全家迁居上海,后来又定居苏州。1954年,81岁的谢鸿焘去世。1960年,90岁的马秋仪逝世于苏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