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不看“得分”看“失分”叫好

2019-08-01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晁明春

  期末考试之后去开家长会,班主任告诉家长,不管考分多少,都要对孩子哪怕是微小的进步进行肯定和鼓励,但最关键的是要和孩子认真分析每一个失分点。是知识掌握不牢固?还是计算出了问题?抑或是压根就没学会?摸清了病症才好下药。
  为什么会想到这个问题?是有感于7月21日至25日山东党政代表团北上南下“问道”京冀沪。这次学习,代表团成员深切感到,“两市一区”改革魄力空前、开放步伐矫健,制度创新释放了空前活力。尤其令人震撼的是这么一点:去年,世界银行对中国营商环境的排名一下子提升了32位,样本城市正是北京、上海。但两地不看“得分”看“失分”,双双推出了优化营商环境政策2.0版:北京今年要再减材料66%、减证明累计3/4;上海今年要将重要事项办理时限再缩短40%,手续环节再减少50%。
  不看“得分”看“失分”!每当看到这句话,总是忍不住为京沪叫一声“好”。
  不看“得分”看“失分”是一种格局。大家都有亲身体会,每次考试之后,如果考得不错总是忍不住想炫耀一下分数,甚至还会走出“六亲不认的步伐”,这也是一种正常心理。对北京、上海来说,作为中国营商环境的样板,更是有足够的炫耀资本:北京开办企业用时15分钟至3小时,水电气暖讯接入审批用时4天,社会投资简易低风险工程建设项目施工许可20天;上海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全覆盖,货物申报30分钟,船舶申报2小时……在两地办事,很多事项不是用天、周、年计算,而是用时、分、秒计算。但人家炫耀了吗?人家看到的仍是不足,分析的仍然是失分点,推出的仍然是进一步改进的措施。这种放眼世界的豪气就是人家的格局。
  不看“得分”看“失分”是一种自信。有句老话说得好:成绩不说跑不了,缺点不说不得了。我们写汇报、作报告,总是一二三四先把成绩罗列一大堆,最后在文尾再加个“虽然”和“但是”,蜻蜓点水般地点一下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表面上透着一股谦虚,但骨子里透出的却是一种心虚,不自信,底气不足,不说说成绩就觉得脸上没光彩、挺不直腰。但就像代表团看到的那样,北京、上海不炫耀、不看“得分”,但“得分”一点儿也没少,也没有谁敢在北京、上海面前拍拍胸脯、掰一下手腕子;只看“失分”也丝毫不影响人家的成绩,丝毫不减人家的光彩。归根结底,还是因为人家有这种自信和底气。
  不看“得分”看“失分”背后还有一种改革不停、创新不止、永远进取的勇气和决心。北京、上海的高效率也不是凭空取得的,靠的是刀刃向内的流程再造,靠的是刮骨疗毒般的自我革新。北京2011年即成立实体平台打通“数据烟囱”,目前几十个部门、16个区的政务信息实现了共享共用。为了让“一窗通办”成为可能,北京清理所有办理事项的兜底条款、去掉部门的“模糊地带”,让窗口受理简化成了“点检画钩”。为了让新设企业开户后不再跑腿,他们将商业银行-央行-税务、社保、公积金、医保等四部门的系统打通,由央行将开户信息“秒推”给四部门自动备案等。但更可贵更需要学习的还是北京、上海这种永不停步和永远进取的决心,最要不得的是稍有点儿成绩就沾沾自喜的自大,最不可取的是稍听几句好话就想停下脚、歇口气的知足。打破利益樊篱,突破部门“封地”,我们还有太长的路要走,太多的工作要做。
  不看“得分”,“得分”一分不会少;忽视“失分”,甚至故意视而不见,下一次考试还会照样失分,还是开门见山、直面问题好。按照“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要求,全面检视问题,对照“失分点”,条分缕析,一条一条摆,切实把学习感受转化为具体行动,彻底整改之。从代表团一下高铁就在济南西站会议室召开总结会议就可以看出,省委、省政府这种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和责无旁贷的使命感。抓紧动起来、改起来、跑起来,加快推进新旧动能转换,相信山东一定会尽早度过“空笼期”、阵痛期,实现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