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时政

走进现场找差距亲身实践求答案

开发区15名村级后备干部赴烟台挂职

2019-07-24 作者: 李梦 肖会 来源: 大众日报
  □记者 李梦 肖会 
  通讯员 张同耀 周珂 报道
  本报聊城讯 7月20日6点,聊城经济技术开发区15名村级后备干部就已经在中巴车前等候,他们即将赶赴烟台基层一线挂职。
  聊城经济技术开发区蒋官屯街道王行村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发展潜力很大。全村402户1611人有60%以上的人从事与钢管产业相关的生产与经营。经济基础虽好,但规模小、工艺差的民间作坊也不少,怎么才能搭建产业平台,淘汰落后产能,汇聚民智民力、引进先进工艺,加速传统行业的转型升级,打造出绿色环保的新型钢管产业?为破解类似难题,聊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近日组织62名村级后备干部,到经济发达的胶东地区挂职寻找答案。
  走进现场找差距,亲身实践求答案,分批次到烟台、聊城当地等先进基层一线挂职锻炼,是聊城经济技术开发区“选、育、用、管”村级后备干部“U40优选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育”流程中的关键阶段。日前,62名40周岁以下优秀青年后备干部,已完成为期1周的“红色铸魂”专题培训,系统地学习了党章及党史知识,净化了心灵,提高了站位。他们将按所在村的特点,赶赴烟台等地先进基层一线挂职锻炼,这是为帮助后备干部们在较短时间进入角色,尽快提升行政能力,增强乡村振兴本领。这些优秀的后备人才,也将精心调研梳理出本村发展的“瓶颈”问题,在实际挂职中寻解有效答案。
  35岁的孙建德是东城街道办事处胥王村村民,从事钢管贸易经营。今年6月,他入选后备干部,通过系统学习,思想发生深刻转变。他认真细致调研本村情况,梳理出集体发展的瓶颈问题,决心在学习中思考,寻找答案。“我们社区是2018年6月的回迁安置区,涵盖4个行政村。胥王村的问题代表着众多城中村回迁的共性问题。住户普遍经济条件好,但缺乏可持续发展动力。18到30岁的年轻人,要么无所事事,要么从事低端工种;30到50岁的中年人,大多以零散打工为主;50岁以上的群体精神匮乏。乡村振兴,不只是振兴经济,还包括思想和观念。我想通过对口的区域挂职学习,探索出带领村民振奋精神,团结向上的发展之路。填饱肚子,更要充实脑子,只有凝聚力量,才能振兴乡村。”7月18日,孙建德对记者说。
  依据聊城经济技术开发区村级后备干部“U40优选计划”,村级后备干部自被任命职务之日起,享受本村党支部书记全额报酬一半的待遇。经实绩考核合格者,又是正式党员的,由乡镇党委直接任命为党支部班子成员;预备党员转正后由乡镇党委任命为党支部班子成员;不是党员的由乡镇党委优先发展为入党积极分子。聊城经济技术开发区政治工作部将围绕后备干部的作用发挥、群众满意度等方面,进行专题考核考察,考核结果为不合格者直接清退;对于实绩考核合格的后备干部,由政工部联系成人教育院校,组织对其进行成人学历教育,进一步提升后备干部综合能力素养。
  “国家政策好、经济发展快,村里的年轻人有了更多外出发展的机遇,但也产生了不少空巢村。我考虑着怎么能发挥村‘两委’的组织作用,挖掘内潜、搭建平台,吸引‘飞鸟归巢’。年轻人回乡创业,既能加速乡村振兴步伐,还能让家乡老人享受天伦之乐。到先进地区的基层一线挂职,我将扎下身子、学习实践,为任庄村寻找破解阻碍发展的方案。”7月19日,谈到挂职锻炼与将来任职的想法时,蒋官屯街道办事处任庄村的白咸迪充满信心地告诉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