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视点

6月份,潍坊市第六批援藏工作组即将完成使命——

三年援藏,只为一声:扎西德勒!

2019-05-31 作者: 王金满 张鹏 来源: 大众日报
  ■援藏工作采访札记

  □ 本报记者 王金满 张 鹏 

  5月18日21点30分,西藏的夜幕刚刚降临。南木林县孔阿新村前的小广场上,熊熊的篝火就燃烧起来。
  中国曲协文艺志愿者表演完毕,数百名当地藏族群众围着篝火跳起传统舞蹈——锅庄。12岁的旦增顿珠情不自禁地加入了欢快的锅庄队伍。
  对旦增顿珠而言,精彩在半个小时后。烟花腾空而起,燃放在世界屋脊之上。旦增顿珠和村里的小伙伴跑啊、跳啊,嘴里尖叫连连:“哇……这是我们第一次看到烟花表演。”
家门口能致富
  孔阿新村是个易地扶贫搬迁点。当地群众此前居住在深山牧区。除了牛羊,他们对外面的世界很陌生。
  吃完晚饭,村民念扎平措从家里走到热闹的广场上。去年8月份,念扎平措从位于深山仁欧村低矮的土砖房子里搬出,迁入新村的两层小楼。潍坊市第六批援藏工作组给其家里配置了橱柜、电视等物品。
  “我们要让藏区牧民搬得出、稳得住,可发展、能致富,扶贫方案多从产业布局着手,不仅优化人居环境,而且能让他们在家门口就业。”潍坊市第六批援藏干部于伟东说。
  今年3月份,在援藏工作组的帮助下,念扎平措牵头成立了藏毯合作社,带动8户贫困户加入,每人每月工资3500元。此外,援藏工作组还建设人畜分离基地,发展苗木基地1200多亩,居住环境大大改善。
  国道562线经卡孜乡,61盏太阳能路灯成了重要标识物。路边崭新的普章岗村建档立卡贫困户产业孵化基地不时引起路人观看,这里距南木林县城20公里,距日喀则市40公里。
  “村里聚集着从高海拔牧区搬下来的400多户藏族居民,以前我们榨油、磨面很不方便,买个农机零部件要跑很远的路。”普章岗村党支部书记普布顿珠告诉记者。
  援藏干部于伟东往返调研多次。“我们为基地购进了磨面机、榨油机,还设置机械维修点,上马一些电气焊、农机维修等项目。”于伟东说,产业孵化基地可辐射周边艾玛、卡孜、多角、秋木4个乡镇。
  今年年初,普章岗村建档立卡贫困户产业孵化基地移交南木林县管理。据潍坊市第六批援藏干部领队闫凤林介绍,2017—2019三年援藏项目总投资约1.4亿元,援藏资金80%向基层民生领域倾斜。目前,所有援藏项目均顺利完成,并完成了项目的归档、审计、移交等工作。
扶贫重在扶智
  0℃以下的房间里,你是否能握笔写字?
  冬日里的藏区学校,不缺的是读书声。“最冷时零下20℃,学生上午前两节课基本不动笔,只能读书,手上有冻疮的很多。”艾玛乡夏嘎完小副校长吴坚曲达告诉记者,教室里只能烧牛粪炉子,烟尘多。而学生在宿舍,只能靠加盖被褥御寒。
  对卡孜乡完全小学校长尼玛旦增来说,他还面临教师管理的难题,“因为住宿条件差,老师的流动率较高,很难把教学成绩提升上去。从2017年开始,又开始使用统一的部编教材,不少藏族老师一时陷入教学困局。”
  2016年,在潍坊从事教育管理工作的王志波来到南木林县,就开始走访调研:全县19所小学,759名教职工大部分居住在低矮的平房里,几个青年教师挤在一个宿舍,没有单独卫生间,更无法与家人在一块。
  扶贫先扶智。潍坊市第六批援藏工作组把教育发展作为工作重点之一,持续加大援藏资金投入,助力全县教育均衡发展。三年时间,累计为该县教育均衡发展投入资金3635.28万元,这等于援藏资金的四分之一。
  去年11月份,潍坊市第六批援藏工作组援建的卡孜乡完小和艾玛乡夏嘎完小地热与太阳能供暖项目正式使用。供暖项目覆盖教学楼、学生宿舍、教职工宿舍,最冷的冬天室内温度可达10℃左右。
  走进南木林县完全小学教师普布普尺的宿舍,干净整齐。一室一厅一厨一卫,标准化的现代公寓。就在去年,普布普尺还与三名老师挤在一个宿舍,孩子没法带在身边照顾。
  在南木林县,像普布普尺一样的教师公寓,援藏工作组新建了100套。南木林县教育局副局长多吉次旺告诉记者:“县里所有学校的教学和住宿等硬件都得到极大改善,援藏组还为全县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和教学一线优秀教师发放助学金和奖金200万元。”
  同时,为破除尼玛旦增等人的难题,潍坊市第六批援藏工作组还力促两地教育资源整合。“我们探索深化教育援藏的工作新路子,组织潍坊新华中学、育华学校、日向友好学校及奎文区胜利东小学四所优秀学校,分别与南木林县一中、县二中、县完小、卡孜乡完小结为共建友好学校,通过视频、微信等方式,实现教师、学生实时业务交流和感情沟通,搭建两地空中‘交流走廊’。”王志波介绍说。
  2017年至今,共选派十多名教师和管理者到潍坊挂职培训,实地观摩潍坊市优秀学校课程等,更新教育管理理念,进一步加强潍坊和南木林两地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投入70万元,组织30名品学兼优的中小学生围绕“藏汉情、齐鲁行”主题赴山东开展学习交流。
  卡孜乡完小语文教师包强刚告诉记者:“到潍坊学习,是寻找答案的。每个老师,都是带着困惑走的,然后通过半个月的学习,把解决问题的办法带回来。”
  “我们希望以后的援藏工作能够把教育帮扶延续下去,外出学习一次,对老师而言,不仅仅是开阔了眼界,更是多了责任心与解决问题的办法。”尼玛旦增告诉记者。
破题被动输血困局
  达那乡空朗村,一个典型的藏族小村落。村西空朗普曲河穿流而下,河底圆溜溜的石头清晰可见。
  村东次仁卓嘎家里,四名藏族女工正在编织卡垫。因为正值农忙,来此做手工的人并不多。
  今年29岁的桑姆,是留守村里为数不多的年轻人。桑姆家是贫困户,不过,她从2017年就开始跟随次仁卓嘎学习做卡垫、氆氇,每年收入已很可观。
  次仁卓嘎家里这处约200平方米的作坊,带动了19户当地居民就业,其中9户为贫困户。
  2017年,在潍坊市第六批援藏工作组的帮助下,次仁卓嘎成立了南木林县扎西格吉羊毛加工农民专业合作社。援藏工作组还投资50万元,为合作社购置氆氇机、卡垫机以及羊毛、毛线等,让更多贫困户参与到产业中来。
  如今,合作社的唐卡、藏毯、卡垫、藏装已小有名气,产品畅销那曲、日喀则、阿里等地,还卖到云南和四川。“现在货物供不应求,全年的订单做不完。”次仁卓嘎说,一件普通的藏族妇女围在腰上的邦典,最低要380元一件;一对藏饰床上坐垫,价格在8000至15000元之间。
  西藏产业很有民族特色。秋木乡藏鸡、芒热乡藏刀、热当乡民族皮具、南木林镇银器……在南木林县,湘巴文化独树一帜,传统手工艺品门类众多,然而小散乱的状况限制了其发展。
  “我们首要考虑的是挖掘当地资源,让藏区传统产业焕发新生机。”潍坊援藏干部王永刚告诉记者,援藏组帮助每个乡镇都成立合作社,并投资购置生产设备,扩大传统产业规模。
  占地3100平方米的南木林创新创业孵化基地,是该县重点园区工程之一,6月份将建成投用。据王永刚介绍,这里将成为南木林县特色商品展示销售基地,同时吸引当地创业者和电商营销平台进驻,推动特色产品发展。
  “藏区与内地,最大的差别在思想观念。我们多批次组织他们到内地培训,并请来内地专家教学,扶持地方特色产业发展。”闫凤林说,藏毯、银器等6个传统产业,在援藏工作组的带动下逐渐壮大。
  “在西藏,藏香是在宗教中使用的,不过在内地大有市场。我们可以使用高品质原料,变为熏香等功能性产品,改变内地居民的消费习惯。”5月15日,来到南木林县的潍坊百货大楼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益军说,藏区的特色商品在内地会大有作为。去年南木林县8家企业,在潍坊富华会展中心展销藏香、仁欧村蜂蜜、卡垫、唐卡等地方特产,收获颇丰。
  “我们希望在南木林县培养一支带不走的人才和产业工人,破题单靠被动输血的困局。”闫凤林告诉记者,援藏工作组正在吸引越来越多的内地企业进驻。日前,一家中农圣域公司正投资1900余万元,建设高标准蔬菜大棚,预计春节前南木林县消费者可以吃上当地产的新鲜蔬菜。
  6月份,潍坊市第六批援藏工作组将圆满完成使命。“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三年援藏,只为一声:扎西德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