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工大以“德融课堂”创新课程思政

专业课上出了“思政味”

2019-05-30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 报 记 者 王桂利
    本报通讯员 李晓晓 闫勇

  “红葡萄酒的工艺核心是浸渍、发酵与陈酿,其中的技术灵魂就是浸渍之‘度’、发酵之‘度’和陈酿之‘度’的精准把握。葡萄酒无容即单薄,人无容即肤浅;葡萄酒无度即不平衡,人无度会失衡;葡萄酒香气不优雅难以名贵,人的言行不优雅难有品味。”在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的葡萄酒工艺学课堂上,赵新节老师手持一杯葡萄酒向学生们介绍葡萄酒的工艺学原理。从酿酒、品酒、悟酒中提炼德育内容,把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堂,这是该校正在实施的“德融课堂”教学。
  近年来,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大力推动以“德融课堂”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创新课程思政,完善教学设计,梳理各门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让专业课上出了“思政味”。
抓好顶层设计
  为加强德育内容与学科专业课融合渗透,引导教师进行课程思政,自2015年开始,该校加强顶层设计,完善制度保障,构建起了包括1个领导小组、2个指导文件、3类德育课程的“123”课程思政工作体系,强化价值引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三位一体”的教育教学目标,推动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2016年3月,该校又出台《“德融课堂”实施方案》,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实施路径,相关工作全面铺开。
  推出“新六艺”课。新生入学教育是整个大学教育阶段的起点,为此,该校推出了“新六艺·第一课”。通过系统化的内容设计、精心编排的节目形式,广大新生对“新六艺”知识有了焕然一新的认识。
  扎实开展“德融课堂”工作。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依托相关课程和主题活动开展,专业课程发挥作用有限。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实施的“德融课堂”,意在让德育“回归课堂,回归生活,回归常识”。2016年,“德融课堂”在该校正式启动。一场以“挖掘、提炼专业课程和教学过程中的德育元素,将品德教育融入课堂”的课程思政改革铺展开来。
激发教师参与积极性
  “德融课堂”建设的关键在专业课程与德育教育的有机融合。专业课教学,特别是理工科专业定理公式图表多,比较枯燥,从传统观点来看,与德育工作难以找到合适的对接点,融合难度大,不少教师存有一定的畏难情绪。
  为了提高教师参与“德融课堂”的积极性,学校出台了激励政策,鼓励广大教师加强德育内容与学科专业课融合渗透,引导教师进行课程德育。一是完善表彰及考核机制,对于评选出的“德融课堂”好教案、好课堂、好教师,学校发文予以表彰,其教学工作量按照1.5倍系数计算予以奖励;把教师“德融课堂”情况纳入教师德育业绩考核,实行师德一票否决。二是将教师“德融课堂”情况纳入职称评聘体系,对获得“德融课堂”好课堂的课程,将“德融课堂”好教师作为师德标兵评选的重要条件,并在以后的职称评审、岗位竞聘中优先。
  鲜明的政策导向极大地激发了广大教师参与“德融课堂”的积极性。截至目前,该校共评选出181个“德融教学”好教案,60个“德融课堂”好课堂,26个“德融课堂”好教师,汇编形成优秀教学案例2册,初步建成好课堂微课系列教学视频资源库。
专业课找到思政切入点
  硬核专业课,如何巧妙融入思政元素?过去一年多,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教师宋明可没少在课程设计上花心思。
  宋明在课程讲述过程中巧妙融入大学生身边的人和事,用契合大学生的语言,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当育人的“基因”融入课堂,艰涩枯燥的概念竟然也变得生动起来。如今,宋明的《材料力学》课受到了学生们的喜爱,不仅本学院的同学会选会学,就连物理学、化学专业的学生也会来蹭课。
  让专业课堂充分发挥思政育人功能正逐渐成为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教师的共识,育人元素与专业课堂相衔接,课堂正变得越来越精彩。  
  “育人并不等同于单纯的传授专业知识,在授课过程中,老师不仅要‘授业’‘解惑’,更要善于‘传道’,努力挖掘每门专业课程自身蕴含的德育元素,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切实回答好‘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党委书记王英龙对“德融课堂”建设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