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综合

淄博加快建设现代化教育强市

农村学校“高大上”,不少人户口要迁回村

2019-05-22 作者: 程芃芃 马景阳 来源: 大众日报
  日前,淄博市教育大会召开。会议分析研究教育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对全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教育工作进行安排部署。
  2018年,全市教育支出达到100.67亿元,仅市级教育支出19.33亿元,比上年增长10.71%,完成预算的105.47%,为全市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资金保障。
  □ 本报记者 程芃芃 马景阳
    本报通讯员 申 弋

开足开好思政课
  “我最喜欢思政课上的‘越辩越明’环节了,不管是《经济生活》中的‘中国房价会不会降’,还是《政治生活》中的‘谁才是战狼’,同学们都能各抒己见,在辩论中学到更多的知识。”结合生活实际的思政课让淄川中学高二(20)班的翟陈方羽越学越有兴趣。
  “孩子这段时间变化挺大,喜欢上看《新闻联播》了,还边看边给我们讲解,包括‘一带一路’‘脱贫攻坚’‘蓝天保卫战’等,这些国家大事他都时刻关注着。”高二(12)班王鹏宇的家长切身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教学效果。
  淄川中学坚持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统一、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相结合、理论学习与实践教学相衔接,创新思政课学习形式,通过设立情境现场、生活在线、观点争锋等栏目,为学生答疑解惑,发挥典型引领作用,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挥校外教育资源作用,开展研学旅行活动,实施体验式教学,让学生在学习传承红色文化、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渗透思想政治教育。
  “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淄川中学高二政治组备课组长司志刚说,“高中思想政治课老师承担着关键任务,要不断创新思政课教学模式,运用课堂叙事性、平台情景式等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当好学生的引路人。”
公共教育资源向农村倾斜
  “要聚焦优质公平,抓好消除大班额、城镇居住区配套幼儿园专项整治和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等工作,推进城乡之间、群体之间、各级各类教育之间优质教育资源均衡分配,打造有利于高质量发展的教育体制机制,探索信息时代教育治理新模式,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公平教育的新需求。”淄博市委书记周连华说。
  为办好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淄川区2018年启动了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创建任务,投资3.2亿元实施区级重点民生项目、基础设施改造提升、教学仪器设备更新、塑胶运动场地全覆盖等“四大工程”,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均衡配置教育资源,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尤其是对农村办学条件的改善让当地村民有了满满的获得感。“宽敞明亮的教学楼、高档的塑胶运动场地、先进的信息化教学设备、水冲式厕所……现在的农村学校处处透着‘高大上’,如今的孩子赶上好时代了。”杨寨中学初一(1)班马溪悦的父亲说。
  在师资力量保障上,淄川区也向农村学校倾斜,“局里为我们学校选聘了一名农村特岗教师,选派城区优秀教师前来支教,连续为学前教育补充5名在编教师,充实了教师力量,优化了队伍结构,为让农村学校的孩子享受和城区孩子一样的教育提供了有力的人力支撑。”西河中心校校长李强介绍。
  “过去,老百姓为了孩子上学,很多人都去城区买房子,迁户口。现在我们家门口就有这么好的学校,教学设施、师资力量一点都不比城里学校差,不少人急着要把户口迁回村。”西河中学初四(2)班王雍锦同学的家长说。
  淄博市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淄博市从规划引领、加大投入、产教融合、资源配置等方面,推进教育现代化。下一步,将持续推动公共教育资源向农村倾斜,缩小区县城乡校际差距。积极鼓励社会力量依法兴办教育,提升办学教学多元供给,满足人民对教育发展的新期待。
推进校城融合发展
  淄博职业学院强化专业建设,精准培养发展所需人才。围绕省“十强”产业、市“753”现代产业体系,调整优化专业布局,整合组建专业群,以“群”的方式集约发展。其中重点建设装备智能制造、新能源汽车服务、医养健康3个省高水平专业群,智慧快递、财经金融、应用化工技术、生物制药、装配式建筑、新一代信息技术6个院级支柱专业群,影视动漫、涉外商贸服务、艺术创意服务3个院级特色专业群,推动专业链紧密衔接产业链,实现专业建设、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
  该校还争创“1+X”证书制度试点,将智能新能源汽车、老年照护等5项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引入专业建设方案,持续优化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让学生通过专业学习既提升实操能力,又考取技能证书,毕业时即可成为产业、企业发展所需的专业技术技能人才。
  同时,扩宽招收本地生源的渠道,办好与淄博信息工程学校等6所学校11个“三二分段”培养专业、与淄博技师学院2个高职教育与技师教育合作培养试点专业,以及与山东金城建设公司等企业共建的20余个“订单班”,积极引导学生留淄就业创业。
  此外,推进14个校城融合发展项目,继续申报建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协同创新中心和产业学院,围绕企业需求,开展科技创新、科研成果转移转化和人才培养工作,为企业提供智力和人才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