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时政

胆识过人,业务精湛,排爆英模张保国——

直面生死不忘初心

2019-05-15 作者: 张晓帆 宋弢 来源: 大众日报
  ◆红线还是蓝线?这是一场生命的抉择!剪对了,天下太平;剪错了,后果难以估量。这样的生死抉择,张保国经历了19年。这19年间,他先后成功处置涉爆现场100多次,排除爆炸装置20多个,鉴定排除可疑爆炸物130多个,鉴定、排除、销毁各类炮弹、炸弹等4000多发(枚),销毁废旧雷管30余万枚、导火索50余万米、导爆索1万余米,完成重大活动防爆安检1200余次。
  □ 本报记者 张晓帆 宋 弢
 
有危险,我先上!
  “很多人都夸我是英勇无畏的英雄。而我却觉得,自己只是一个平平常常的人,做了排爆警察该做的事。”5月9日,张保国先进事迹报告团走进青岛,全国公安系统一级英模、“齐鲁时代楷模”、济南市公安局特警支队作训处排爆中队负责人张保国说,他从未标榜自己是济世英雄,在他眼里,所有的成就不过是他从初心出发一路坚持的附带品,未来的他也将继续坚守初心。
  张保国身着的警服左侧,挂了满满的几排军功章:个人一等功、二等功、三等功、道德模范、廉洁勤政模范……而他身上还有两处独特的“军功章”,那是两道50厘米长的疤痕,是因两次大面积植皮而留下的。
  2005年,张保国带着排爆队将废弃弹药运往山里销毁时,老旧发烟罐突然泄漏起火。“快跑!”他猛然推开身边的同事,独自一人冲到火药堆旁踢飞了发烟罐。但还没来得及跑开,火药堆就蹿起了十米高的大火,将他包围。
  这次事故,让张保国与死神擦肩而过——全身有8%的面积烧伤,脸部二度烧伤,双手深二度烧伤,落下七级残疾。医生从他身上取下两块50厘米长、5厘米宽的表皮,修正后缝合到他的手上,每只手要缝合150多针。经过最初的两个月的治疗后,他的双手依旧几乎不能弯曲,缠着厚厚的绷带。然而出院后的第三天,他就又出现在了排爆现场。
  “说实话,这次排爆,我手也颤、腿也软,心里充满了恐惧。可是这么危险的事,我不干,难道让别人去干吗?!”张保国说,与部队单位相比,地方专业技术人员更为紧缺,社会的稳定、百姓的平安对排爆人才的需求更迫切,他必须继续干下去。所以,排爆中队一成立,他就给自己定下了一个规矩:我是排爆队长,我党龄最长,我就是第一排爆手,只要有危险我先上,如果我不在了,谁的党龄长谁上。直到现在,这个规矩张保国还一直坚持着。
业务精湛成排爆专家
  去年上合组织青岛峰会期间,他作为场地防爆安检组的副组长,坚持“大安检、大排爆”的专业工作机制,反复踏勘了共计500多万平方米、大概有700个足球场面积那么大的场地,用脚步丈量着责任。先后带队完成场地防爆安检任务70余场次,确保了39处场馆驻地、近500万平方米的任务区域,20多场临时勤务现场的绝对安全。
  这19年里,国内大大小小的国际论坛、会议,总能看到张保国的影子。他奔走在会议现场的每一个角落,把安全落实在每一个微小的细节中。
  “如今排爆难度加大,咱的技能也得跟上啊!”随着时代发展,炸弹也开始变得多元化,为了跟上技术的更迭,虽然出身科班,但他从未停下过学习。他向书本学理论,向同行学技术,向实践学经验。他读了许多机械、电子、心理学和排爆专业的书籍,深入钻研新型爆炸装置的起爆原理和组拆技术。如今,只要看到土制炸弹或精密细致的新型装置,就能说出类型、结构、性能以及排除方法,涉爆现场指挥得心应手。他被省公安厅评为“齐鲁公安英才拔尖型人才”,是中国防爆安检专家委员会14名专家委员之一。
榜样引领时代
  事故后,他的妻子李静想让他向组织提出申请,调离排爆岗位,可张保国从不让步,“排爆工作是危险,可是,能给更多的人带来安全,我觉得,我干警察的价值就在这里。”最后妻子慢慢理解了他,对于他坚守的事业,谁都劝不了他。因为,他认定,这一生,排爆是他义不容辞的使命。
  一次偶然的机会,张保国和读高三的女儿聊起未来的规划,女儿说想当一名警察。听了女儿的话,张保国高兴坏了,因为张保国知道自己这么多年,带给女儿的全是关于警察的美好印象,女儿的警察梦,就是对他这位警察父亲最高的褒奖。
  “我很自豪!因为我的付出,有的人保全了性命,社会多了一份安宁,世界多了一份祥和。相比之下,我的一点残疾就显得微不足道,付出就有了倍增的价值。我没有后悔过,今后也不会后悔。”
  “作为一名普通的基层民警,张保国就是我身边最崇敬的英雄,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他经受住了生与死的考验,诠释了对党和国家的忠诚担当。”听完张保国的报告后,青岛市公安局李村派出所民警吴兴海感受到一次强烈的心灵震撼和深刻的精神洗礼。使命呼唤担当,榜样引领时代,城市需要英雄主义精神,自己要把肩负社会责任与实现个人价值结合起来,找准人生坐标,爱岗敬业、乐于奉献,让人民群众有更多更直接的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