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思想纵横

莫让农家书屋沦为农家书库

2019-04-17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王玉宝

  农家书屋是文化扶贫、乡村振兴的重要依托,但由于管理不善、服务水平低、资金短缺等原因,大量农家书屋处于利用率低、无人管理甚至废弃的状态,其积极作用仍有待充分发掘。
  今年2月,中宣部等十部门联合印发《农家书屋深化改革创新 提升服务效能实施方案》,对推动农家书屋提质增效、助力乡村振兴,提出了多项具体措施。
  农家书屋是党中央、国务院实施的公共文化五大惠民工程之一。到2018年年底,我国农家书屋数量已达到58.7万个,配送图书11亿册。可以说,农家书屋的建设在丰富农民文化生活、助力乡村振兴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然而,随着农民群众文化需求的不断提升,农家书屋在建设和转型升级过程中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重建设轻管理,重数量轻质量。农家书屋数量激增造成了许多管理困难,有的地方甚至把农家书屋建设的数量当作任务完成,将建成后的管理工作和可持续发展置于不顾,农家书屋流于形式,实用价值低。
  模式化严重,对农民的吸引力较差。书屋建设往往遵循统一标准,以同一书单配置阅读资源,导致内容单调、模式化严重。同时,贫困地区农民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对阅读重要性的认识不够,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再加上书屋文化资源与农民日常生活和劳作的关系疏远,便更对书屋提不起兴趣,这就必然导致书屋利用率低下。
  服务水平较低,缺乏专业的书屋管理员。农家书屋管理员大多由村委会干部或离退休老教师兼任。他们缺乏图书管理专业知识,服务意识淡薄,对图书管理的认识停留在传统的借还层面。部分管理人员在工作繁忙或读者稀少时便关闭书屋,无法保障书屋按时开放。此外,农民经常忙于农务,劳作结束后身心疲惫,再加上没有养成阅读的习惯,没有精力更没有兴趣阅读书籍。
  经费有限,资金支持力度不够。按《农家书屋工程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规定的标准计算,全国约60万个农家书屋共需专项经费120亿元,其中中央财政补贴60亿元,各省份共承担42亿元,各市县共承担18亿元。这对国家财政来说是个不小的支出,对于贫困地区财政而言更是巨大的负担。
  农家书屋作为文化扶贫的重要依托,对打赢脱贫攻坚战有着重大意义。但是,由于上述问题的存在,大量农家书屋沦为“农家书库”,处于利用率低、无人管理、无人问津甚至废弃的状态,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对此,必须高度重视,摸清病根、精准施策。
  健全制度,提高农家书屋管理水平。在精准扶贫背景下,农家书屋的建设和发展需要与国家精准扶贫政策相结合,就农家书屋建设资金、基础设施建设标准、文化资源配置、服务范围及对象、书屋管理制度、管理人员待遇、考核监督问责制度、图书捐赠等方面做出具体规定,明确农家书屋的主管部门,划清职责范围,为农家书屋的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在制定普适性的农家书屋发展管理政策时,还要结合地方和农村的实际情况,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农家书屋发展管理制度作为补充,从而有效地保障和促进农家书屋的可持续发展。
  因地制宜,优化农家书屋建设。农家书屋建设不应强求标准化的完全统一,而应在满足上级基本指导标准的前提下,根据当地实际的政治、经济、文化、人文等具体情况,合理确定规模,优化网点布局,探寻适合自身发展的模式。还应精准识别广大农民群众的真实文化需求,保证图书资源因需而异,根据需求优化图书资源构成比例,使得文化资源与农民需求精准对接。
  加强帮扶,提高管理员专业水平。农家书屋要发挥好文化扶贫的职能,必须由具备专业知识和良好业务能力的人员进行书屋的日常管理和服务。但农家书屋数量庞大,在各村配备专业人员进行运营管理还不现实,因而更要加强对管理员队伍的专业化培训,切实提高管理员专业水平,建成一支管理服务质量上乘的农家书屋管理员队伍。同时,着力解决管理员福利待遇问题,建立合理的奖励补贴机制,消除书屋管理员的后顾之忧,使其能够更好地投入文化扶贫的工作中去。城市图书馆应同农家书屋建立起结对帮扶关系,一家图书馆帮扶本地区的多家农家书屋,图书馆员定期深入农家书屋教、帮、带,全面提高农家书屋的管理水准和服务质量。书屋也可直接对各大图书馆及阅读软件推出的书目筛选后进行二维码推荐,让群众通过“扫码看书”获得低廉方便的阅读服务。
  开展服务,探索多元资金获取模式。农家书屋建设及运营的资金不能仅仅依靠各级政府给予的财政补贴、社会各界的捐赠,应当结合自身情况展开适当形式的经营活动,增强书屋的自我造血能力,以稳定的资金收入保障农家书屋的可持续发展。例如安徽省推出的农家书屋“1+X”经营模式,利用农家书屋场地,增添多种便民生活服务,以多样化的服务实现农家书屋的增收。开展多元化服务、建立多元化的资金获取模式,既拓宽了农家书屋的服务功能、完善了贫困地区的公共文化设施,又促进了农家书屋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