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白理事会成我省推动移风易俗重要力量

丧事简办,“厚养”风气深入人心

2019-04-08 作者: 王兆锋 张晓帆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王兆锋 张晓帆
    本报通讯员 王伟 健双
          耀泽 文静

  4月5日,清明节,位于聊城市城郊的东昌府区古楼街道贾庄村,村民用鲜花缅怀先人,文明有序。
  在这个村,红白理事会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红白事不大操大办,厚养薄葬,已经成为村民的共识。
  村红白理事会成员陈玉安说:“以前一场白事,需要100条香烟,现在只需要10多条。以前要摆二三十桌酒席,半个村的人都去吃,现在一律‘一碗端’。以前孝衣要发100多套,现在只给主要亲戚发几套。这样一场白事下来,能节省七八千元。”
  “红白事是传统民俗,不办于情于理说不过去,但大操大办也不行。一场白事,要是办的铺张些,2万元也打不住。烧三天纸、五天纸、七天纸,天天摆席。对从土里刨食的农民来说,两三年翻不过身来。”贾庄村党支部书记陈玉忠说:“为制止大操大办,党支部组织村里德高望重的老党员、老干部组成红白理事会,召开党员代表、群众代表会议,制定了关于红白事的村规民约,全村村民严格执行。”
  陈玉忠的母亲去世时,他的朋友要请舞狮队在葬礼上表演,找陈玉忠商量了三五次,都被陈玉忠婉拒了。有一户村民办白事,坚决要请乐队,红白理事会的成员跟他家协商:“请乐队可以,但是不能进村,只能在离村3里外吹喇叭。”该村民一听,只好作罢。
  陈玉忠介绍,村里有崇文尚武的传统。下一步,村里准备建一处公共场所,存放骨灰盒。等清明节时,红白理事会组织集体祭奠先人。通过古琴演奏、吹尺八(一种乐器)、武术表演等形式缅怀先人。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红白理事会已经成为山东推动移风易俗的重要力量。以青岛市即墨区为例,全区在全部村庄建立了红白理事会组织,并将移风易俗纳入了《村规民约》。
  去年年底,王家官庄村民姜绍起的母亲去世,按照当地风俗,姜绍起少说也要花费几万元。在得知老人去世后,村庄红白理事会第一时间介入,在宣传“厚养礼葬”政策的同时,结合本地的风俗,制订了一套“既不失礼又不浪费”的简易流程方案。
  根据这套“办事方案”,姜绍起只在家里摆了2桌酒席招待前来吊唁的亲朋好友,花400元购置了一个骨灰盒,前后算下来总花费不到1500元。整个操办过程中,由红白理事会核实、确定规模程序、服务项目、宴请人数和使用车辆,并在办事当天帮忙管账、理事,让姜绍起省了不少心。由于符合村规民约中“丧事简办”的规定,姜绍起还获得了一次性奖励6000元。
  “刚开始时一些村民不理解,但现在村民们都感觉得到了好处。”王家官庄村副书记王丕辉说,丧事简办不仅为村民省了钱,还使“厚养”风气更深入人心,老人们的生活质量提高了,村民间的关系也更和谐了。
  在即墨区通济街道王家院村,5块、10块钱就是一场白事的份子钱。几年来,村民的收入越来越高,房子从平房变成了楼房,现代化的电器也越来越多,不变的是近年来一直坚守的村规民约——丧事简办。
  以前,有老人过世,全村的同姓人基本都会给逝者送烧纸,累加起来,半吨的小货车能拉满满的三车,村干部经过一番商议后,立了规矩并写入《村规民约》:丧事简办,由送烧纸变成送纸钱,份子钱每家不得超过10元,否则取消2300元的一次性奖励,并对事主子女各罚500元,不能参加村庄举行的各种先进和文明户的评选活动。立了规矩以后,效果非常明显。
相关新闻
修建集体公墓,成立红白理事会,曹山村移风易俗找到突破口 曾经坟地不挨边 如今共用一公墓
  □ 本报记者 吕光社
    本报通讯员 薛海波 程小振
          孙 欣

  4月5日,在嘉祥县卧龙山街道曹山村集体公墓,村民在村委会组织下进行集体祭祀,鞠躬、默哀代替了传统祭奠中叩头等繁琐礼节。
  “没建集体公墓之前,有的主家请风水先生看风水,搞迷信,有的因为‘死人和活人争地’跟村民发生矛盾。”参加祭祀的村民欧阳兆令说,“建了集体公墓,村民集体文明祭祀,既破除了封建迷信,又低碳环保。”
  曹山村是个多姓村,1300多口人,有曹、欧阳、李、丁、窦、王6个姓氏。“钉(丁)遇潮(曹)就沤(欧阳)”,因为老辈儿传下来的这句话,丁、曹、欧阳三个姓氏的祖茔和后世的坟地从不挨边儿。不仅如此,村里姓氏多,在红白事操办上,各姓氏操办各姓氏的,互相比排场、比阔气,由此也产生了不少矛盾,村两委的工作也很难推动。
  “常规工作推不动,重点工作不能推”,是卧龙山街道办事处对曹山村的评价。“各项工作在街道排名倒数,经常被约谈。”村党支部书记欧阳德静说,干了10年的村党支部书记,街道办事处开会他都是躲在角落里,不敢抬头。
  问题摆在那里,怎么去解决?村两委决定从移风易俗上寻找突破口。2015年,曹山村根据县里的要求,决定修建集体公墓集中存放骨灰,取消棺木。这一想法遭到了各个姓氏的反对,“入土为安”“丁、曹、欧阳坟地不能在一起”等是最强烈的反对理由。村两委成员反复挨家挨户上门做工作、讲政策、摆道理,村民们才慢慢消除了陈旧观念。
  村两委筹资近110万元,利用村集体闲置的土地,修建了占地4亩、6个姓氏合用的集体公墓。“公墓分为地上和地下两层,地上一层用来供奉牌位,方便后人祭祀;地下一层用来存放骨灰,意为‘入土为安’。”欧阳德静介绍说。
  在修建集体公墓时,村里还成立了红白理事会,把喜事新办、丧事简办、反对大操大办的要求纳入《村规民约》,红白事交由红白理事会统一操办,丧事实行一碗菜、一包烟,取消棺木、纸扎、响器、孝布,用白帽、白花代替披麻戴孝,播放哀乐代替吹鼓手,取消了“二次装棺”;喜事坚决抵制高额彩礼,每桌酒席含烟酒不超过300元。
  “就拿一场丧事来说,从简后可以给主家省下五六千元,大大减轻了村民的负担。”欧阳德静算了一笔账。
  移风易俗有了成效,村里利用春节、清明等节日,有计划地组织村民共同祭扫,借此增加村民间的交流沟通,一些鸡毛蒜皮的矛盾纠纷也迎刃而解。
  “现在,村民间的和睦团结了,很多难题就不再是难题。”欧阳德静高兴地说,以往征收合作医疗费用,十天半个月收不了一半,现在两三天就能收齐。今年,村两委组织村民流转了120亩土地,为村民增加了收益,也为村集体经济增加了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