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大众书画

画之“精神”

2019-03-29 作者: 杨恩国 来源: 大众日报
  杨恩国 齐鲁师范学院美术学院副教授,山东省美术家协会理事,山东省美术家协会山水写生创作班导师,山东省青年美术家协会主席团成员,山东画院青年画院特聘画家,山东省中国画学会理事。
  曙山初霞 杨恩国 180cm×150cm
  麦积山 杨恩国 195cm×200cm
  深山听禅 杨恩国 138cm×69cm
  中国画里讲究的墨色与线条在西洋画里叫色调与结构,这是支撑一幅绘画作品的两个基本条件。在很多当代绘画作品中,作者刻意减弱一方,就等于加强了另一方,从而使画面更具个性化。如张仃先生的作品,用焦墨的线条代替了“色”和“调”,使画面刚劲有力;又如田黎明先生的作品,减弱了画面中的“线”,从而凸显了“色”和“调”。
  我们今天理解的绘画,可能与古人的“以形写形、以色貌色”不同,因为我们明白了“目有所极”的道理,原来绘画可以来表现不那么直观的东西啊!那这种东西是什么呢?是“精神”。这“精神”是“澄怀观道”的精神吗?非也!“澄怀”是澄清、清净胸怀之意,是必须按照要求一步一步达到的境界。而说到“精神”,却是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精神。
  当然只有“精神”是不够的,要把精神表现在画面上,还要用到绘画的两个基本条件:墨色与线条,或者说色调和结构。于是为了追求不同的“精神”,我们努力在“墨”与“线”上做文章,让它更接近个性“精神”的本意。这样一来,我们必须要超越“以形写形,以色貌色”的直观视觉体验,挖掘出更深层次的视觉感受,即“精神”本质。这“精神”本质往往是极具个性化的,是我们今天所要追求的。
  从倪云林的淡泊,到黄宾虹的浓重,不同的“墨”与“线”给我们带来了完全不同的“精神”体验。“精神”的本质是什么?“精神”在画面中到底起什么样的作用?“精神”又是怎样通过“墨”与“线”传达出来的呢?
  “精神”应当是时代生活体验的提炼。每个画家的生活不同,感悟也不同,于是就呈现出千差万别的艺术风貌。“精神”是绘画的灵魂,它依附于“墨”与“线”之中,悄然无息地向我们传递着生命的讯息。
                (杨恩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