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区域·综合

荒岭上建起智能养殖棚

一个人照看1200头猪

2019-03-22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记者 张鹏 报道   一台挖掘机正在深挖沟渠,准备填埋封闭式管道。正在建设中的养殖棚4月份就可以引进仔猪了。
  □ 本 报 记 者 杨国胜 张 鹏 
    本报通讯员 王楠楠

  诸城市林家村镇丹家店子社区南部丘陵上,10个大型塑料棚拱地而起。
  这里全是山岭薄地,在去年,已栽植500亩耐旱核桃。浇不上水的荒岭如何建起了大棚?带着好奇之心,3月13日,记者转到大棚南侧,看到一台挖掘机正在深挖沟渠,商砼车拉来混凝土倾撒到地面。这里是占地千亩的智能化养猪棚,先期建设的10个棚已到收尾阶段。
  “我们正在安装栏位,开挖化粪池,计划4月引入仔猪。”负责建设的山东久和农牧集团董事长陈汉玉告诉记者,每个塑料棚有1500平方米,可养殖1200头猪,因为是自动上料和刮粪,只需要一个人就可照看。
  开挖的化粪池通过封闭式管道联接沼气池,粪便下漏到地下后被刮粪板输送到管道压入沼气池,在养殖小区地面看不到一点猪粪。
  用塑料大棚养猪,不仅节省能源和场地,而且还有不小的利润。2017年8月份,记者曾到过陈汉玉在林家村镇障日山下三皇庙社区的大棚养殖场,从外观看与蔬菜大棚无异,棚顶覆盖保温被和防火岩棉,占地仅有1.5亩,里面却养着600头生猪。
  陈汉玉采用种养结合的方式养殖,“种养结合能够解决传统模式中畜禽养殖带来的污染,把粪污资源化利用。畜禽产生的粪尿流入化粪池,添加生物菌发酵后可变成具有一定肥效的肥料,满足植物生长需求。”
  当时,陈汉玉采用“公司+合作社+社员”的模式,一个合作社有22个股东,村里2-6户贫困户以土地入股,带动村民共同致富。在这种模式下,一头猪除去各项成本,久和公司给出保底价,在生猪赔钱时养殖户养出一斤也赚一元钱,一年两铺猪,收入能在10万元以上。
  不过,这种模式难以推广到大规模养殖中。“现在这里的养殖基地规划千亩,要建设40个养殖棚,达到50万头的养殖规模,惠及社区8个村的村民。”丹家店子社区党委书记李焕运说,仅凭一村几户难以运营。
  在李焕运与陈汉玉的商讨下,他们制订出一套新的运营模式:“社区农业公司+久和公司+大型公司”三方合作,代表集体经济利益的诸城市润裕祥农业有限公司出地,占股12%,每年获得分红;久和公司负责投资建设;全国农业产业龙头企业正邦公司负责供应仔猪和回收生猪。
  “因为这一片都是山岭地,土地流转时费用仅有350元,地价较低。不过村民以土地入股形式分红,年底最少可分到700元,相当于每亩地获得千元流转费。”李焕运介绍说,社区打算让所辖的8个自然村都参与进来,每个村代养一个猪棚的生猪,正邦公司每头猪给120元代养费,其中80元可分到村集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