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引领区

2019-02-15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王浩奇 姜国乐 步瑶
  
  济宁是农业大市,通过多年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城乡统筹发展进程不断加快,工农业基础更加坚实,乡村文明行动成果丰硕,这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奠定了厚实的物质和文化基础。过去的一年,济宁市编制完成乡村振兴战略规划,配套制订5个工作方案,“五大振兴”全面“开花”,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引领区的轮廓越来越清晰。
  2018年初,济宁高新区接庄街道丁庄村的1000亩土地顺利从160多户村民手中流转了出来,祖祖辈辈坚守的“一麦一棒”被新种下的菊花等中药材代替。从平整土地到栽种,再到成长、开花,短短5个月时间,菊花便开满了丁庄。半季亩产800—1000公斤,除去成本,每亩收入近3000元,远远超过传统粮食作物。“以前种麦子棒子一年也落不下几个钱。现在好了,一亩地的承包金就破千了,还能按天计费在基地打工,增收效果很明显。”村民宫存美乐呵呵地说,村里下一步还要围绕中药产业搞乡村游,这又是一笔不少的收入。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根本动力。济宁推进全市490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和50万亩棉花生产保护区划定,推进任城、兖州、鱼台、嘉祥、汶上5个省级粮食绿色高质高效平台项目建设,高产创建平台核心区小麦平均单产566公斤/亩。调整种植业结构,发展大蒜、辣椒、食用菌、马铃薯、棉花等特色经济作物。“济宁礼飨”区域公用品牌效应凸显,邹城蘑菇1家区域公用品牌和8家企业产品品牌获2018年省知名农产品品牌。曲阜儒乡慢境农文旅综合体、邹城绿鑫春生态农业园区、梁山华大基因黄河滩区田园综合体等32个农业项目确定为全市“新六产”示范创建点。
  乡村振兴难,难在人才,中高端人才不愿意来,来了也难留下。面对这一状况,邹城市唐村镇本着不为所有但为所用的开放思维,为离家游子寄出158封返乡帖,同时组织各村干部积极外出拜访游子,邀他们回乡看看家乡的变化,有主意的出主意,有资源的牵牵线,让“乡愁”成为解决乡村人才困境的纽带。在北京工作的田聪带着几个文化传媒公司的朋友前来考察老家的泥咕咕,并拟定了文化产业的投资意向;在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工作的李兴锋,向镇里提出了开展反季野菜种植的建议;在北京一家媒体工作的董继栋,希望提升家乡知名度,让更多人关注和支持唐村发展……家信唤回的不仅是离家的游子,更是他们为家乡建设贡献力量的心。
  近年来,济宁不仅留住“自家人”,还吸引大批懂科技、懂市场、懂法律、懂管理的“外来客”。当地承担农业扶贫项目已全部完成培训任务,共培训建档立卡贫困户400人。重点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培训和现代青年农场主培养,共计2900人。创立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创新团队,截至目前,引进筛选新品种18个、技术措施或技术规程15项。
  传统文化底蕴深厚,乡村文明行动成果斐然,这使得济宁的文化振兴先行一步,走在前列。当地已恢复乡村历史景观2000多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数量已达到11人。积极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建设。深入开展农村移风易俗,2018年上半年济宁市农村移风易俗群众满意度位居全省第2名。
  从济宁城区沿大运河东岸的滨湖大道出发,不到20分钟车程,就到了任城区长沟镇东陈村。干净平坦的街道两旁坐落着整齐划一的房子,村里建有污水处理站和覆盖全村的地下污水管网,休闲公园里建起了亭子、石雕水牛、景观灯,67岁的村民陈广雨正坐在石凳上,看着孩子们在河边嬉戏玩耍。“谁能想到,就在几年前,村里的生活垃圾乱扔,坑塘里堆积如山,一到夏天,臭气熏天、苍蝇乱飞。如今通过大力治水,生活环境得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还有很多人来这旅游呢!”陈广雨老人开心地说。当地以京杭运河生态体系为依托,投资5000万元建设了2公里的东陈运河生态水系。二期工程建成后,将有效保护和涵养京杭运河任城长沟段水体水质,改善周边群众人居环境。
  自2013年就开始的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为济宁乡村的生态振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济宁市县域美丽乡村规划实现全覆盖,村庄规划覆盖率达到81%。2018年打造升级美丽乡村示范村42个、市级58个;实施农村“七改”工程,完成农村改厕27万户,危房改造1593户,400个村实现通天然气;改建农村公路1042公里,镇村公交覆盖率分别达到100%和96.2%。
  组织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牛鼻子”。近年来,济宁市精心打造基层党建示范区,积极推进各镇街建设基层党建示范区。推进综治中心及“雪亮工程”建设,目前全市14个县市区已全部建成综治中心,150个乡镇建成综治中心,覆盖率95%,5269个村(社区)建成综治中心,覆盖率80%。推进“和为贵”调解室建立,全市共建成“和为贵”人民调解室6500个,实现了村居全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