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县域

当了27年镇文化站长的张洪忠有了“幸福的烦恼”——

45个节目只能保留20个,真为难了!

2019-02-01 作者: 王兆锋 来源: 大众日报
  □刘迎春 报道   春节前夕,茌平县博平镇群众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去年,该镇各类文艺活动演出500余场次,直接参与的群众演员过万人。
  □本报记者 王兆锋
  本报通讯员 刘明明

  1月28日一大早,记者来到茌平县博平镇文化站站长张洪忠办公室,只见他坐在办公桌前,对着满满两页纸的节目单犯愁。
  “45个节目只留20个,个个精彩,留哪个去哪个,真愁人!”张洪忠说,春节后正月初七的全镇文艺联欢会,各村报名踊跃,一下子报了45个节目,这些远超两个半小时的节目量。
  张洪忠掰着手指头算了算,袁楼村文艺队编排的话剧《英雄赞歌》,讲述当地革命英雄秦怀玉事迹,是村民自发自创的节目,不能删!牛胡村的竹马表演有300余年历史,自2012年恢复竹马舞以来,年年必跑,是博平文化的一张名片,也不能删!杨庄村根据本村孝老爱亲典型张华的故事编排的小品《母爱深深》,故事催人泪下,得留下……
  看着这些背后都有故事的节目单,当了27年文化站长的张洪忠,回忆起农村群众文化生活的“多级跳”。张洪忠说,20世纪九十年代,只要哪里有演出或放电影,哪里就出现一大片黑压压的观众。“想看一场好戏或好电影,还要托人买票呢!”
  后来,群众忙于挣钱,台下自娱自乐行,上台难。“办一台晚会,要去村里挖人,看谁适合就安排个角色,演员多是磨嘴皮做工作请上台的。”张洪忠说。
  2010年以后,许多农民已不再满足于自娱自乐,而是想要尽情地展现自己的才艺和风采。“现在的农民已经不像上一辈那样拘谨、胆小了,他们敢于放飞年轻时不曾实现的梦想,渴望上台展现自我,渴望对自我价值的肯定。”张洪忠说,这一阶段群众对文化需求的表现,可以形容为“抢话筒”“抢舞台”。
  “这27年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的心理、精神面貌也发生了巨大变化。过去大家难为情,不好意思上台,现在不同了,你没让他上台,他还对你有意见呢!上了台,个顶个自信!”今昔对比,张洪忠格外感慨。
  “我犯难,是文化强省建设带来的‘幸福的烦恼’。”张洪忠说,政府不断加大对文化的投入,在博平镇,仰山书院、四照楼、孔子回辕处、泰山圣母行宫等历史景点得以挖掘,建成了袁楼党史纪念馆、非遗展览馆、仿古大戏台等,形成了“一院四馆一台四景点”文化阵地格局,每年举行消夏、春节两次大型联欢会。
  “舞台”搭起来,“活动”跟上来。张洪忠虽在镇文化站自诩“光杆司令”,不过他自豪地告诉记者,经过多年的苦心经营,如今他的手下有了“千军万马”。现在全镇有20多支文体团队(协会),包括书法协会、合唱团、舞蹈队、戏曲队、摄影社等,其中能组织“专场演出”的团队就有5支。
  去年,非遗项目《博平小县官的故事》四部分《赏驴》整理完成,为迎接建国70周年,挖掘了博平革命英雄秦怀玉故事,写出大型话剧并搬上舞台,全镇各类文艺活动演出500余场,直接参与的群众演员过万人。
  聊了这么多,张洪忠的难题还是未解。他打定主意,年前举行两次彩排,请观众做评委,选出群众呼声高的20个节目,正式登上正月初七镇文化联欢会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