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区域

村庄美丽乡风文明项目支撑产业兴旺

乡村振兴的兖州实践

2018-12-18 作者: 王德琬 吕光设 来源: 大众日报
  □记者 王德琬 吕光设
  通讯员 张美荣 张树峰 报道
  本报济宁讯 12月15日,“九州福地 端信兖州”全国主流媒体兖州行采访团来到了小孟镇梁家村、新驿镇秦村和新兖镇牛楼社区,虽然冬季已至,但行进在兖州的美丽乡村却别有一番感受:古树清塘,老屋磨盘,公园广场,亭台石阶……兖州的乡村靓丽如画,乡村韵味日渐深厚。
  小孟镇梁家村的“月亮湖”:白天,平静的湖面映衬着蓝天白云;夜晚,橘苏的灯光倒映在湖面上,宛如一新月甚是好看。民俗文化馆掩映在高大的梧桐树下,讲述着古老的驿站文化,农俗、文化、生活融为一体……“我们先是治理坑塘,原来污水排出后,最后都汇集到村内的坑塘中,脏乱不堪、臭气熏天,现在经过中水处理,变成了休闲游玩的好去处。”梁家村党支部书记李海龙说,乡村环境不仅要有“面子”,更要有“里子”。在做好农村绿化、亮化、环境整治的基础上,烟熏火燎的做饭正逐步被无污染的清洁能源所取代;脏乱臭的旱厕被抽水马桶所取代。
  “以前祖祖辈辈用的都是露天旱厕,又脏又臭,逢年过节儿媳妇回来最打怵的就是上厕所。家里烧水、做饭也没有了以前的烟熏火燎,街道上没有了柴堆、粪堆和污水,跟城里人家没什么两样。”梁家村村民刘会田表示。
  这些都要归功于兖州区实施的农村改厕、改厨工程。为提高农民的卫生意识,激发出农民参与村庄建设的热情,兖州围绕“一院洁净”,大力开展“清洁庭院行动”,制定了庭院整治“门前三包”和“门内五化”责任制,开展了“新农村新生活”“小手拉大手”及“清洁庭院”示范户评比等活动,建设、维护美丽家园。
  环境治理让村民获得了实惠,村里另一处坑塘治理的成果——太阳湖上建了吊桥,湖边建有农家乐、儿童乐园和商贸街,每逢周末、节假日就吸引了城区居民前来,村民也享受到了发展生态旅游的红利,而村集体为此增加租金收入8万元。小孟镇党委书记张冲告诉记者,产业兴旺是重点,生态宜居是关键,产业与生态的有机结合,为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提供重要支撑。今年,小孟镇成功申报了山东省乡村振兴“十百千”创建工程示范镇村。在梁家村规划流转了1000亩土地集中种植丹参药材,打造中药材生产基地,实现增加村集体经济和农民收入的目标。新驿镇秦村紧紧抓住紧邻新驿煤矿这一优势,围绕服务二字,积极做好发展集体经济大文章。通过近10年的努力,村集体经济实现了由“零收入”到50万元的跨越。去年,投资100万元,建成了大型运煤车停车场,年增加收入11万元。今年,成立勤民农业服务有限公司,流转土地20多亩,村集体以农电、机井等固定资产入股,引入社会资本,建成彩色苗木示范基地。引入社会资本,发展兴服务业项目,利用集体闲置场所建成1处智力教育园区。
  而新兖镇牛楼社区党委也有“大动作”,他们建起了旅游项目——“花海彩田”。牛楼社区还以崇文大道为轴线,依托泗河滩地沿河打造了景观林,种植油菜花、向日葵等花卉,建设农事体验、城郊休闲等旅游点,让荒废的河滩变成花海彩田,为乡村旅游添亮点。如今,牛楼社区不仅有旅游产业,还有苗木种植、花鸟鱼虫市场、餐饮等产业。在这里居住着6000多村民都住进了楼房,天然气、热力、自来水等城市所配备的设施一应俱全,而且村民还享受到牛楼社区给予的天然气、电费等补助。“在乡村振兴中,我们就是要利用好临城靠厂的这一优势,把农民变成市民,把农村变成城市,让农民真正从乡村振兴中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新兖镇牛楼社区党委书记郭振江如是说。
  这三个乡村仅仅是兖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一个缩影。兖州区按照“规划先行、示范带动、整体提升”的思路,努力在实施五大振兴特别是在产业和生态振兴上求突破,在前期建设美丽乡村的基础上,走出了一条以工业化为支撑、以城乡一体化为牵动,具有兖州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如今,自来水、水泥路、通信、超市、环卫等基础设施已经成了农村的标准配备,在兖州区委、区政府乡村振兴的蓝图上,天然气、供暖等工程正在陆续推进,农村医疗保障、养老保障等基本实现全覆盖,2017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近1.7万元,居济宁各县市区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