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读书

基因:解读过去,更放眼未来

2018-11-23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汤顺清 
  《基因中的人类简史》作者克里斯廷·肯奈利是一位知名作家,她以人类历史及家谱、文化、习俗、遗传疾病等社会现象为背景,以人类族群在非洲、亚洲、澳洲、欧洲、美洲等地的迁徙、融合与冲突为线索,充分利用基因组计划及基因检测等现代技术的最新成果,揭示出了很多不为人知的历史事实。作者还对社会、文化和基因技术的关系进行了理性的思考,倡导政府和个人积极合理地运用基因技术为社会和个人健康服务,并从遗传的角度驳斥了种族优越论。
  作者非常善于使用基因技术的最新成果来揭示隐藏在其中的历史。比如,人们早先知道“Y”染色体是按照父传子的方式传递的,而最新的研究显示线粒体DNA是按照母传女的方式传递的,两者均是“顺着单一线路遗传”,因此基因在母系中也有与父系“对等”的遗传脉络:“线粒体DNA同Y染色体是一样的,因为母亲的线粒体DNA是不能同父亲的线粒体DNA再组合的,因此,父亲的线粒体DNA不再传递,而母亲的线粒体DNA仍要遗传给她所有的孩子。如果她有很多女儿,她的线粒体DNA从此就会广泛散播。”
  现代美洲土著人的Y染色体绝大多数出自欧洲祖先,而他们的线粒体DNA却不是这样,这种基因构成揭示出了以下的史实:最初的美洲殖民者都是男性,当他们涌入美洲后,杀掉了大部分当地的男性人口,比较彻底地消灭了土著男性的Y染色体;同时他们同土著女性繁衍的后代继承了这些殖民者的Y染色体,而他们孩子身上的线粒体DNA则是由土著母亲遗传下来的。
  从现代遗传学来看,基因是生命信息的唯一传递者,生命体是基因表达的载体。人类社会很早就开始以男性为主线构建家族脉络,好像我们的祖先在现代遗传学出现几千年之前就“知道”了Y染色体这条遗传线索,不能不说这是惊人的巧合。
  书中关于家谱的理性分析也很有意思,读者可以从非伦理学的视角,更好地理解家谱为何得以在中国延续2000年之久,并思考它的意义所在。即便在当今社会,很多国人、家族也非常重视传统姓氏家谱的编纂和更新。家谱可以帮助一个人找到自己在家族历史中的位置,进而找到个体在人类历史长河中的位置,成为个人身份认同的根基。家谱通常以男性为主线,女性为配角,而事实上,从基因差异的角度考虑,男性女性之间的差别极小,不同族裔、人种之间的差别亦是如此。
  之前,人们常常认为基因只是循着固有的自然规律作用于人类,但是作者在书中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她认为人类社会活动、文化、环境对于基因同样具有非常大的影响,会在基因中留下“烙印”,这些烙印反过来也会影响到人类社会与文化,人们也可以对基因的传承施加有益的影响。
  “环境改变基因的方式并不是含糊不清的:我们听到、看到、感觉到和触摸到的一切事物,都通过某种类型的生化作用转化到我们的机体组织中。”80年前的流感大爆发在你祖先基因中留下的标记,可能以某种方式遗传给你,并对你的身体产生影响。人们也可以通过基因检测、致病基因筛查,有效地减少“地中海贫血症”“亨廷顿病”等遗传疾病的发生率。
  “遗传并不像我们害怕的那样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文化、历史给予我们的影响比我们知道的要更加深远。”正如遗传学家兼科学博客作者拉吉比·汗所说的那样,“文化是博大厚重的,而基因是光滑细腻的。”
  我们在利用基因解读过去的同时,也可以放眼未来。(本文为序,有删节)
  《基因中的人类简史》
  [澳] 克里斯廷·肯奈利 著 
  天地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