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扶贫

干部扶贫下苦功,换来群众的笑脸

——一位基层扶贫干部谈脱贫攻坚

2018-11-16 作者: 都镇强 谭佃贵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都镇强 谭佃贵

  今年35岁的李厚庆是青州经济开发区的一名基层扶贫干部,“扶贫工作面对的是最基层的困难群众,每一项工作都关系着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着群众是否能稳定脱贫;而这项工作组织在聚焦、社会在聚焦、群众在聚焦,可以说是扶贫工作无小事。”李厚庆坦言,尽管扶贫工作“苦、累、难”,但“苦功”换来的是群众的一张张笑脸,收获的是群众的信任与支持。在他看来,精准扶贫工作改变的不仅仅是贫困人口的生活状态,更多的是贫困人口心态的转变,以及由此实现的干群关系的融洽。“我印象最深的两户是经济开发区石佛寺村的孙学仁和杜家窑村的杜中平,扶贫工作给他们带来的变化是实实在在的,是我们整个扶贫工作的缩影,同时也反映了贫困群众心态的变化历程。”李厚庆说。
  记者了解到,今年70岁的石佛寺村孙学仁是村里低保户,腿部残疾,丧失了劳动能力。李厚庆首次入户进行信息采集,老人一人在家,大门紧闭,屋内没有生炉子,他在床上躺着,可能是陌生的缘故,或者行动不便,没有和他们说话,村干部介绍了基本情况。第二次入户,签订《脱贫攻坚责任书》,老人已不像当初那样漠不关心,话逐渐多起来,主动和他们聊起家里的基本情况。第三次入户,为他发放项目建设股金分红,老人对他们微笑相待,主动让座。第四次入户,因走访对象较多,将孙学仁安排在了下午,午饭后他主动给村干部打电话,让村干部告知李厚庆他在家等着走访。到他家时,李厚庆发现屋内地面干净,茶几上还带着擦拭过的水迹,他主动让座,谈起了这两年多来自己生活的变化,说党和政府改变了他的生活,并多次重复感谢的话语。
  杜家窑村村民杜中平有轻微智力障碍,孤身一人,常年在外乞讨,居无定所,经常被救助站送回村内,暂住村委办公室。在扶贫工作中,村干部利用救助金在其房屋旧址新建一处简易住房,购置了生活用品,在社会捐助的物资中为他挑选了服装,被褥等过冬衣物;在其继续享受低保政策的同时,为其缴纳了医疗商业补充保险、投保了“扶贫特惠保险”,让其看病医疗也有了保障。现在,杜中平在其房屋内居住,生火做饭,自行整理房前空地。
  “扶贫就是要出实招、见实利、求实效,务实的扶贫政策让贫困人口见到了真金白银,改善生活条件,提振脱贫信心。通过两位扶贫对象前后对比,能真切感受到这部分弱势群体在内心深处发生的变化,从抵触到认可再到欢迎,最后到对生活态度的改变。这体现的是扶贫工作的成效,更是群众对扶贫工作的认可和点赞。”李厚庆说,经过帮扶人员的努力,青州经济开发区的扶贫项目分红利益联结,户年可增收2143元,落实医疗、教育、住房等各项扶贫政策以及引导社会对弱势群体的关心,进一步增强了他们生活的信心,精神状态也发生明显改善。
  在李厚庆看来,精准扶贫的宏观决策,扶贫干部的硬功夫,赢得了贫困户的软心肠。扶贫工作关乎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是秉承初心,贯彻群众路线的有效实践,“扶真贫,真扶贫”不仅仅是一句宣言口号,已经成为了指导扶贫工作的行动纲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