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宝葫芦”刀打造手艺,祖孙齐上阵——

一把宝刀五代传

2018-10-31 作者: 于向阳 报道 来源: 大众日报
  □记者 于向阳 报道   ◥陈同业一家三代在一起打铁制刀。
  □ 本报记者 于向阳
    本报通讯员 刘 坤

  10月23日,在莱芜市高新区鹏泉街道陈盘龙村,陈盘龙“宝葫芦”刀第4代传人陈同业正与儿子陈茂金一起为新刀加钢、熟火,铁星四溅,打铁声阵阵。
  “好钢用在刀刃上”——刀刃上用的是特种钢,手工把钢加在料里,刀开了刃更好用,更耐磨。“宝葫芦”刀传承至今已200多年,从清朝年间创始人陈廷相手工制刀,传到陈同业这里已是第4代。
  打铁时,每至洪炉生火,拉一阵风箱,就汗水满头,抡一番铁锤,便会挥汗如雨。“从7岁就学着拉风箱,12岁拿起铁锤干苦力活,坚持做刀60多年,没点吃苦精神做不来。”年近古稀的陈同业说。
  “宝葫芦”刀的锻造可谓耗时费力,完全依靠人工,要经过劈铁、烧软、锻打、加钢等十几道工序,比机械刀具硬度更高、韧性更强。陈同业对自己做的每一把刀都要亲自把关,把传统手工艺刀具打造成为精品。
  “打铁虽然苦,但孬好是门手艺,只要开火,就有钱赚。”于是,陈同业想让儿子继承自己的手艺,高中毕业的二儿子陈茂金成了合适人选。常言道,世上有三苦,撑船打铁磨豆腐。“打铁这活儿,不仅累而且枯燥乏味,尽管学徒者众多,但学成者寥寥无几。”干了3年,还未出徒,陈茂金便干够了。“年轻人还是吃不了这苦头,想出去干点轻快活儿。”陈同业说。放下手中的铁锤,陈茂金干起了电焊,并凭借自己的焊工技术,有了一份成功的事业。
  几年过去,不惑之年的陈茂金发现父亲挥锤的幅度小了,打铁声也不再清脆有力了。“我不在家的时候,都是妻子帮忙,现在父亲老了,自己苦点累点不算啥,但决不能让手艺失传。”陈茂金放弃了自己的事业,主动回家吃苦,学习打铁,传承手艺。“现在像是劈铁的力气活儿都是我来做,加钢、矫正这些经验活儿父亲来做。”
  凭借一股吃苦精神,陈茂金的技术逐渐成熟,已经成为“宝葫芦”刀第5代传人。看着夫妻俩打铁配合默契,陈同业满是欣慰:“后继有人了,手艺在我手里没失传。”
  “以前要把刀带到集市上,吆喝着卖,如今是供不应求。”现在的陈盘龙“宝葫芦”刀,经过百余年的不断改良,背厚镗空、口薄、省力、锋利、易磨、经久耐用。在莱芜提及菜刀,“宝葫芦”刀已是家喻户晓,成为莱芜传统手工艺的一张名片,并列入莱芜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申请保护名录。
  没有力量不能打铁,没有胆量不敢打铁,没有吃苦精神不愿打铁。令陈同业更高兴的是,11岁的孙子陈志诚对打铁技艺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每到周末假期,陈志诚都会主动来给陈茂金帮忙。
  “虽然现在生活好了,但吃苦精神不能丢,打铁这门技艺还得传承下去,不能说撂就撂了,舍不得。”陈同业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