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芜人寄乡愁、闯生活的独特文化符号——

“香不过”的老南肠谱新篇

2018-10-31 作者: 于向阳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于向阳
    本报通讯员 张鸿儒

  9月30日,在枣庄滕州市举办的“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品展”上,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莱芜口镇南肠传统制作技艺”精彩亮相。新制成的黑褐油亮的南肠整齐地码放在展台上,质朴的民族风包装,尤其是独特的风味引来无数人赞叹。“嚼一嚼,感觉异香扑鼻,细细品味,里面竟有中草药的芳香哩!”现场有市民品尝后说。
  “都说‘说不尽的莱芜猪,香不过的老南肠’,这个是传统工艺制作,陈年老味。”莱芜市泰顺斋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刘锋笑着说。
  原来,正宗口镇南肠制作需经过加工肠衣、切肉、拌馅、灌肠、晾晒、蒸煮等6道工序。其主要原料是莱芜黑猪的瘦肉和小肠,配以砂仁、白芷、肉蔻、草蔻、八角、边桂、花椒、石落子等8种调味料。这些料也是名副其实的中药,所以就有特殊的芳香。
  口镇南肠凭借其独特的风味,还曾形成一种文化现象。自古登临泰山的香客游人都不惜绕道而取之,这背后有其因缘际会。
  莱芜城北30里,便是著名的古镇口镇,原名吐丝口。它西临泰安,东接淄博,南通新泰,北靠章丘,是鲁中商品的集散之地,来往人员众多,利于口镇南肠的出名与畅销。
  关于口镇南肠的由来,有一段佳话。
  170年前,济南人苏志廷到博山开肴肉铺,旁边是中药铺。恰巧有老人因食欲不振来求医问药,因药苦实难入口,苏志廷得到启发,将猪肉剁成小块,灌入猪小肠,加上那药一起煮熟,结果香气四溢,肉质醇香,老人食用后病情逐渐好转。后来苏志廷到口镇创办了南肠老店顺香斋,这种食物逐渐广为流传,因入口醇香,因此称为香肠,又因所选配料多来自南方,又称南肠。
  在“非遗”精品展上,面对外地朋友对口镇南肠的热爱,刘锋感到欣慰,但又有压力涌上心头:传统制作技艺要传下去。
  今年5月份,莱芜市旅发委牵头策划“莱芜有礼”系列旅游商品,“山东老字号”泰顺斋的口镇南肠经过企业申报、网络投票、专家评审,成功入选。这不仅能丰富莱芜全域旅游内涵,还有利于传统制作技艺的保护。
  为夯实南肠品牌文化,刘锋萌生了实现传统文化企业和现代企业发展融合的想法。
  “争取5年内,利用好老厂址、老厂房、老物件,建成‘工厂+博物馆+传习所+文化观光旅游线’大型人文生态整体保护基地,让老南肠谱新篇。”刘锋说。
  莱芜的学子外出求学时,常常带一包南肠去学校,寄托乡愁。等下次返校时,往往带更多的回去。“舍友们尝了后,都喜欢上了这个味,非要我国庆节后再带点来。”在淄博市读大一的王鹏飞说。
  这小小的香肠,因其淳厚的风味,已成为一张莱芜名片,成为莱芜人寄乡愁、闯生活的独特文化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