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头版

把更多阳光洒向蓝谷

——2018青岛国际海洋科技展览会的观察和思考

2018-09-13 作者: 肖芳 宋弢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肖芳 宋弢

  国家海洋技术中心的海啸预警浮标,可以自动识别海啸波并实时报告;韩国海洋科学技术院的分层水温监测设备,可检测不同深度海水的温度;世界领先的360度水下摄像机,把深海景象尽收眼中……
  9月12日,2018青岛国际海洋科技展览会在青岛蓝谷启幕,一大批国际水平的海洋成果蔚为大观。
  在展会现场,组委会相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中、美、韩、德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500家海洋科研机构和企业参展,国内外70多所学校200余支队伍参加水中机器人大赛,参展企业新成果发布档期爆满,大批展商提前预定明年展位……
  如此盛况,显然与青岛蓝谷在全球海洋科技界日渐崛起的地位密不可分:作为青岛市助推海洋强国战略而布局的海洋特色高技术产业集聚区,虽然建谷仅有六年,蓝谷却已成为全球海洋科技创新七大中心之一:引进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国家深海基地、国家海检中心等22个国家级重大科研平台;山东大学、天津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22所高等院校在此设立校区、研究院或创新园;260余家各类科技型企业在蓝谷落户,4500余名高层次人才扎根,其中院士等国家级省级高层次人才200余人,博士约占三分之一;刷新世界下潜深度纪录的水下滑翔机、“深蓝大脑”超级计算机、天然气水合物开发利用试验基地等“大国重器”都达到世界顶尖水平……放诸全球,与美国硅谷处于同一纬度的青岛蓝谷,已成为世界海洋科技创新领域一颗熠熠生辉的明珠。
  成绩喜人,但记者在采访中发现,除了兴奋,青岛蓝谷的海洋科学家和工作者们还有焦急和期盼,大家呼吁“要向蓝谷这颗明珠洒更多阳光”。
  这是为何?
  原来,蓝谷依托青岛深厚的“海洋家底”,在短短几年中成功聚集起大批优质高端海洋资源,但随着聚集规模越来越大,原有的一些深层次问题越来越突出——作为功能区,蓝谷目前主要依托即墨两个乡镇,空间少、权限小、财力单薄,以前“以谷建谷”时问题还不是特别明显,如今“以谷养谷”就显得难以为继:缺少产业腹地,优质项目在蓝谷完成孵化后难以落地,使蓝谷缺乏“造血”功能;以镇级财力支撑蓝谷建设,导致基础配套难以匹配全国一流科研单位;承担国家级使命的青岛蓝谷,在与国家有关部门对接时,急需省级平台提供更多支持……对此,青岛蓝谷一位海洋科研工作者打了个形象的比喻:被赋予国家级使命的青岛蓝谷,现在配备的却是一台县级的发动机。
  海洋工作者和科学家们呼吁:今天的青岛蓝谷,足以承担起全省乃至全国海洋科研和海洋经济发展“策源地”之重任。当前,全省应给予青岛蓝谷更多关注和支持,可以说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
  从国家层面来说,众多全国顶尖海洋机构落户蓝谷,是山东的宝贵资源,理应全力放大其作用。这些机构就像是一粒粒种子,蓝谷则是孕育生命的土壤,建好蓝谷就是用足用好国家资源,可以起到“牵牛鼻子”的作用。
从省里层面来说,山东省蓝色经济发展,需要一个科技“策源地”,而创新要素已然高度聚集的青岛蓝谷,做全省乃至全国海洋领域的“中关村”,也是题中应有之义。
  蓄势待发的青岛蓝谷,可以说“有多少阳光就有多灿烂”,此次海科展就作了生动注脚:前两届海科展的主办单位是青岛蓝谷科学技术协会,今年青岛市政府主动介入,提请省政府常务会议审批后成为主办单位,展会由此提档升级,效果立竿见影。连续三年参与组委会工作的青岛蓝谷管理局会展办副主任徐大勇举例说,前两届展会基本没有境外高端机构参与,只来过3家境外参展商;而今年有了青岛市的“名头”,美、韩、德等20多个国家的涉海机构和企业闻讯而来,仅韩国展团就来了6家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