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大众周末

王海三村三十年的兴衰起伏,验证了一个道理:党组织不强,村庄不靓。村庄先靠干建筑,后靠厨房设备,走向了个人富裕。但村党支部薄弱涣散,曾导致各项事业停滞不前。如今依靠巾帼党支部组织振兴,王海三村走上了再度辉煌之路。

女支书王爱荣:从个人富到组织强

2018-08-17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陈彬/摄影 王海三村巾帼党支部成员王爱荣(右一)、王兴芳(中间)和王来霞在开会讨论村庄事务。 
■ 周末人物 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
□ 本报记者 鲍青 本报通讯员 陈彬 邵强
  7月之末,暑意炽热,骄阳似火。博兴县曹王镇王海三村,绿意葱茏,草木扶疏,宁静中透着恬淡……
  这是鲁北平原上一座普通的小村。它居博兴、桓台、临淄“三界之交”,村民共计一千余口,耕地共有一千五百多亩。
  虽曰“普通”,却非“无奇”。王海三村有“二奇”:狭而长的村“两委”大院、党支部清一色的娘子军。
  两委大院长近百米,宽仅二十米,乍一看就觉得比例极不协调,像个深深的死胡同。村庄26名党员,其中23位是男性。可党支部3名成员,书记王爱荣,委员王来霞、王兴芳,却是清一色的娘子军。外村人揶揄道:“村委屋破败,长宽两边怪。支部无男人,当家女的来!”
  初闻此言,颇觉尴尬。可王海三村人不信“碎语闲言”,只信“效果亲见”。自2014年“巾帼党支部”成立以来,村庄面貌气质有了天翻地覆的改变:
  从前户外“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如今硬化路平坦宽阔;从前水管老旧,放水到处漏,饮水困难,现在更换新水管,安上净水器,喝起健康水;从前村事无人问,人人推却,现在村事即家事,人人踊跃。
  2017年,王海三村换届选举,“巾帼党支部”再度高票当选。
组织兴衰,村庄起伏
  在王海三村两委办公室,记者见到了“巾帼党支部”的三位成员。支部书记王爱荣年纪六旬开外,衣着朴素,面带慈祥,与寻常的乡村婆婆无异。她生在这里,嫁在这里,对村庄熟稔于心,讲起村事信手拈来。
  王爱荣早前当过整十年的村干部,亲眼目睹过王海三村的兴衰起伏,“上世纪80年代是王海三村的分水岭。之前组织有力量,之后组织如散沙”。
  说起这些,上了年纪的村民董绪伍深表认同:“村民个人富裕了,村组织却衰落了。这几年村党支部凝神聚气,才让村庄重新振兴、再度辉煌。”
  不光是董绪伍,王海三村上年纪的老人,讲起村史,都爱说“再度辉煌”。
  王海三村确实有值得村民骄傲的过往。“那时候啊,组织有劲头,村事有牵头,村庄有奔头。”董绪伍说。
  “那时候”,确切说是上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春潮初起,王海三村走在时代前列。
  打破大锅饭,搞起多种经营。村庄土地由妇女、老人负责照料耕耘,男人外出务工,挣钞票换工分。
  当时东营因石油肇兴,城市建设如火如荼。王海三村人成群结队,干起建筑工程,“二三百人呢,都骑着自行车,像一团云会集到了东营。”支部委员王来霞说。
  1985年,王海三村发生了几件振奋人心的大事,也引得邻近村庄热议:建起新小学,校舍干净敞亮,娃娃上学不出村;买来发电机,黑洞洞的夜被点亮;购置新水管,打起深水机井,清水自流百姓家。
  三件“民生”大事办下来,附近村庄啧啧称羡:“啥时候,(俺村)才能像王海三村一样阔啊?”
  沉浸在“幸福生活”中的王海三村,似乎没人意识到:“党支部”在其中牵线搭桥的妙用。正是其出面号召,才将村民涓涓细流汇成滚滚江河,集中力量办了这些大事。
  随着分田到户政策实施,村庄各家只干各家活,村庄事渐渐无人问津,党组织也开始涣散。
  此时,王爱荣也不再参选村干部,携家带口到东营干建筑,“那时候,人人都为自己奔忙”。王爱荣的生意越做越大,有了自己的建筑队和厂房,生活也越来越像样。
  当老板后,王爱荣多了一个新名:王总。可王爱荣还是喜欢家乡人叫她“爱荣”。听着亲切,听得欢喜。
  有时候,她还会想起生她养她的故乡,喜欢托人打听村里的情况。
  没过几年,王爱荣听到的消息越来越糟糕,“村民虽然富裕了,但组织的事情没人管了。三提五统交不齐了,道路泥泞没人修,村两委处于涣散状态”。
  短短数年,王海三村村“两委”逐渐涣散,乡镇领导为村庄班子操碎了心。群众对村两委总是不满意,工作始终难开展。“也不能怪群众抵触。村“两委”成员平常在外忙挣钱,村庄事基本撒手不管,村民肯定心生不满。”村民王成义说。
  无奈之下,乡镇领导给王爱荣打电话:“爱荣啊,你是王海三村人,现在村庄没了带头人,要不你回来试试?”
  王爱荣心里犯起了嘀咕。心里愿意回去,可生意怎么办,老伴是否支持?她心里有顾虑,话就留有余地,“咱是王海三的,也舍不得这个村,先让我想想。”
  王爱荣自觉大大咧咧,想着“咱去试试,能干就继续干,干不好就让贤”。老伴王增林却坚决不同意,不愿妻子去膛这浑水,可他最终没能犟过直率的妻子。搞定了老伴,王爱荣兴高采烈回乡了。
  古语有言,百闻不如一见。王爱荣回乡亲见,果然大为惊叹。
 补屋修路,收拾民心
  从前那个生机勃勃的村庄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暮气沉沉的一盘散沙。
  王爱荣回乡,决定先到村两委摸摸情况。她刚走到大门口就发现,记忆中方方正正的两委大院变得狭长,房间几乎少了一半。她一打听,原来大院西侧租给了村民做了纸箱厂。
  王爱荣前脚刚踏进东北角的办公室,便觉得阳光刺眼。抬头一看,房顶亮堂堂一片——屋顶竟然残缺不全。有村民悄悄告诉她,村两委之前走了水,火苗燎了屋顶,没人来修补,留下个大窟窿。晴天晒太阳,雨天下水汤。
  晚上召集24名党员、31名代表开会议事,王爱荣才发现村“两委”不仅失了火,还断了电。王爱荣无奈,打起电筒,点上蜡烛,和大家脑袋挨脑袋,开了个小短会。屋顶星辰闪烁,屋内你说我说,竟没一个人提前离开。
  第二天,王爱荣上供电局询问。对方告诉她,两委欠缴电费许久,按照规定就要断电。“嗯,没事,电费可以先从(两委房屋)租金收入里出”。王爱荣想回村先看账目,支笔钱把电费补上。
  可她一翻账目,却发现是笔糊涂账——房屋出租两三年,租金收入却是零蛋。再往下翻,王爱荣顿觉头晕目眩,“村‘两委’没有一笔收入,负债却有好几万。这笔帐,现在都得自己还。”
  王爱荣心里苦,电话里就向老伴抱怨。老伴开导她:“大不了就不干,回来也不愁吃穿。”
  说者有意,听着亦有心。王爱荣一阵激灵,如梦方醒,想起黑漆漆短会上,烛光摇曳下,村民眼中泛着的光。她对老伴说:“咱是王海三人,咱不想着王海三,谁还想着王海三?”
  说干就干,先克难点。王爱荣从自家拿出一万多元,把村庄拖欠的“三提五统”垫上。她又掏出几千块钱,交了拖欠电费,又找人修补窟窿,吊了顶篷,刷了新漆,破烂烂的办公室有了新气象。
  硬件既然齐备,软件不能拖累。她再度召集党员和村民代表,讨论目前最急迫的问题,“先抓民心,倾听百姓意见。民心齐了,工作就好开展。”这是王爱荣向上年纪的老人请教后,再加以总结提炼。
  代表会上,大家发言踊跃,你一言我一语,有时争论不休,有时异口同声。王爱荣全都认真记录,最后列出最紧要两条:修路和打井。
  王爱荣认为,力量要集中到一个拳头,才能打倒困难。如果两项工作同时铺开,也许最终无功而返。
  修路急于打井。王海三村地处三县交界,去哪都不方便。村庄道路坑洼,颠簸晃荡,出门就是磨难。阴雨天,村内路成了水泥路、浅水塘,这边深那边浅,车辆进不来,群众出不去。村民笑言,雨天出门就像西天取经,要经九九八十一难。
  “因为这路,别的村粮食能卖到一块二,俺村只能卖一块一。”村民王成义说。要是村民有意见,对方立刻怼回去:那你自己想法把粮食拉出来。村民顿时哑口无言,徒余不满。
  看来,修路确实是民生所需、民心所向。王爱荣盘算,若是能把路修好,村民对村两委的信任,可以初步建立起来。
  可修路是项大工程,配套资金从哪来?此时让村民分摊,必然引起反弹。“修路不能收村民一分钱。”王爱荣笃信,这条路修好后,村民一定能体谅这份用心。
  王爱荣把目光瞄准了村两委的另一半。她找到租赁者,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不能光租房子不给钱,这合同不能这样算。”对方自知理亏,担心房子被收回,也就同意出钱。王爱荣决定租他三十年,租金一共十三万,一次性交全。不久,村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修路资金总算有了来源。自此,王海三村两委大院的“怪现状”被保留下来。
  王爱荣拿着十三万元,自己再垫三万元,凑齐十六万,交给公路局办公人员。此后,她三番两次上门,恳求政策支持,加快项目进展。
  村民中本有人不相信王爱荣能把路修成,等到工程机械开到村边,这才心安。等到道路修筑完毕,村民终于发现,这届村党支部,和以往相比,还真有点不一样。“从前大家事无人关心,现在踏踏实实为百姓办事。”王成义说。
  更多的惊喜,还在后头。
 填坑建院,人心“思齐”
  王爱荣记得,王海三村当年的“幸福”,不仅是个人的富裕,还有集体的茁壮,“众人拾柴火焰高,党组织涣散如沙,村庄哪能振兴?”
  王海三村路东头有一座蓄洪湾塘,正好卡在出村中心路上。它长约四五百米,宽有四十二米,最深处达六米。中心路到这被迫沿湾塘劈为南北两段。住户毗邻塘边,道路贴着塘沿,危险如影相伴。“村民开车拉粮,滑到坑塘,虽无命案,却也惊险。”董绪伍回忆起来,至今犹有余悸。后来这里成了垃圾场,一到盛夏,腐败变质,臭气熏天,百姓满腹怨言。
  王爱荣早就想把湾塘填平,可海量的渣土从哪来?她和党支部成员商量着,要是有合适的机会,就争取解决这个难题。
  2012年,曹王镇开始修建村庄道路,产生了大量渣土。王爱荣听说后,立马就去求乡镇领导。她希望把渣土让给王海三村,帮着把坑塘填起来。她态度真诚,要求合情合理。乡镇领导二话不说,立即决定王海三村只需承担运费,所有渣土免费相赠。
  为了填塘费用,王爱荣先自己带头捐款,再发动募捐,又外出找乡贤,挨个上门化缘。虽然遭了不少白眼,却也凑齐了钱款。
  一辆辆卡车驶进村庄,渣土倒进了坑塘。他处道路修好了,王海三村坑塘也填平了。村庄道路不仅顺利裁弯取直,还一下子多出了大片空地。如何处理这块空地,成为接下来要考虑的问题。
  此时有人提出,村两委大院已使用三十余年,破败不堪,“办公面积不到70平方米,每次开会都挤在一起,确实不方便。”有人提议,多出来的那块空地,可以建新办公室,改善办公条件。王爱荣想了想,觉得“办公室虽然破旧,但新旧无所谓,不如盖个幸福院,给村民提供娱乐场所”。
  2016年底,幸福院建设完成,共有7间房,内设棋牌室、休息室、会议室,旁边还修建了健身广场。村民在屋里打牌娱乐,跳舞聊天,好不热闹。
  彻底解决了修路难题,打井问题提上日程。
  1985年安装的水管,因年代久远,已经不堪其用。水管破碎开裂,沿途滴漏严重,村民饮水困难。董绪伍有段时间在博兴带孙子,村民打电话告诉他:“你快回来吧,你家被水淹了。”董绪伍火急火燎跑回家,开锁推门一看,心中叫苦不迭:积水虽然不深,但许多家具还是腐烂,“水管原有裂缝,下午集中供水,全都漏了出来”。
  王爱荣决定动员村民更换水管。她估摸着,这是笔大投入,村民要承担不少钱,反对的声音肯定很多。如何说服大家,是工作难中之难。
  可她没想到,更换水管得到了一致同意。经过仔细计算,每户人家需要分摊2000元。这次不仅没有反弹和不满,家家户户还踊跃捐钱,很快就凑齐了资金。
  仅仅几个月,工程队就完成了水管安装。包工头感叹于项目的顺利,私下表示要送王爱荣一万元感谢。王爱荣犯了难,就在代表会上当众提及此事。最终,在代表们的见证下,王爱荣以党组织名义用这笔钱买了净水器,安在机井旁边,让井水更加清冽甘甜。
  采访间隙,支部委员王兴芳端来一杯新泡茶水,自豪地说:“来尝尝我们的井水,几百米下的深水,又经过净化,味道可好了。”记者稍饮一口,绝无盐碱苦涩,反倒有股清甜。
  随着工作开展,王爱荣也渐渐摸清了规律,“村党支部要管好村庄的难点痛点,解决村民个人无法解决的难题。你真心为百姓办事,百姓自然拥护你。”
支部带就业,党建促发展
  随着建筑工程衰落,王海三村产业陷入青黄不接的窘境,村内群众收入普遍较低。王爱荣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让产业振兴、让群众富起来,才是保证村庄常态发展的根本之策。
  本着这个信念,王爱荣在外出调研的基础上,号召在家妇女搞养殖。可这项工作起初怎么也推不动,有人反映:“养殖是好事,但问题是没钱。”发现村民有顾虑,王爱荣表示:“没钱没事,我们党支部负责给你们贷款。”就这样,她和党支部成员忙前跑后,成功帮助4户村民贷到二十多万元,她自己也借出5万元,在村里建起了8个养殖大棚。
  大棚专门养殖樱桃谷鸭(即北京鸭)和肉猪。经过多年发展,原先的8个养殖大棚发展到了如今的18个大棚,养殖户也从4户发展到25户,年出栏肉鸭90万只,肉猪500余头,村民在王爱荣带领下,淘到了自己的第一桶金。
  村民李强经营着几座大棚,是村庄樱桃谷鸭的“养殖达人”。可在准备上项目之前,他跑断腿也办不下贷款,急得直上火。王爱荣以个人为担保,帮他成功贷款,如今他的养殖事业越做越大。
  随着养殖业渐入佳境,王爱荣将目光瞄准了二产发展上。她依托临近“厨都”博兴县兴福镇的地理优势,号召村庄青年就近创业,发展厨房设备配套加工。截至目前,全村成立厨房设备企业、作坊的家庭占到了村庄的70%,为群众提供就业岗位400余个。王海三村的产业振兴走在了全镇前列。
  如今每月5号、15号、25号,王海三村都要开党建会,有党员和群众代表参加。大家讨论学习,各抒己见,为村庄发展出谋划策。党支部根据会议内容,总结归纳接下来的工作重点。正是从党建上得到启发,党支部正计划和中国农科院一道打造葡萄园实验基地。王来霞说:“党建带动村庄发展。从前党组织涣散,村庄没有目标。现在大家齐心,各展所长,村庄面貌改善,发展有了方向。”
巾帼党支部,起航再扬帆
  2011年前,王海三村党支部两男一女。2011年,两女一男。2014年换届选举,王爱荣再度当选党支部书记,王来霞和王兴芳当选支部委员。王海三村自此有了巾帼党支部,支部委员清一色的娘子军。
  村庄共有26名党员,其中23位是男性。如今男性全部落选党支部,这在村内外引起轩然大波。有村民公开质疑:“党支部全是女的,连个有力气的都没有,到底行不行?”
  外村百姓也嘲讽王海三村人:“你们村男人干嘛去了?全是女人当家作主。三个女人能唱出什么戏?”有人揶揄王爱荣:“你们村,有点阴盛阳衰吧。”每次赴乡镇开会,听到别人议论,王爱荣总觉得有些尴尬。
  考验接踵而来。2014年,王爱荣儿媳妇因早产身体虚弱,急需有人照顾。儿子虽然没有表态,老伴却发了意见,“你还要不要这个家?”王爱荣左右为难,两头都舍不得。
  老伴看她为难,心里也随之一软。看着老伴日渐苍老,他也放心不下。后来,等到儿媳妇身体痊愈,老伴也回到村庄,照顾王爱荣的生活。
  2017年,村庄负责管理机井的电工突发心脏病去世。王爱荣先以年工资3000元,再以6000元,最后以12000元招聘电工。可村民忙着自己生意,始终没人愿意干这辛苦活。王爱荣没办法,就动员老伴兼任电工。老伴起初不乐意:“我又不缺那个钱。”王爱荣以柔克刚:“我不是当书记吗?你这是给我帮忙,支持我工作,也是支持王海三村啊。”村庄这才有了电工。
  打井、修路、改善村容村貌,前前后后累计需要百万元支出。但受条件限制,王海三村集体经济却并不宽裕。为了能把钱花在刀刃上,王爱荣带领村两委搞节俭,能自己干的工作绝不找人,办公用品谁家有就拿来用。“村委会的桌椅、条凳和空调,都是出去找人化缘来的。”王爱荣嘿嘿笑,仿佛在自嘲,仿佛在炫耀。
  省出来的钱作什么?村党支部早有打算。为村民缴纳安康保险、治安保险;逢年过节,还为70岁以上的村民发放福利,这些点点滴滴,群众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2017年党支部换届选举,巾帼党支部再度高票当选。
  因为忙着民生,巾帼党支部在村庄威望日高。从前村庄事务,人人推却,现在情况出现了改变。
  今年,王海三村原有公墓趋于饱和,逝者没有了安葬场所。巾帼党支部决定把开辟新公墓作为重点任务。但村庄没有机动地,基本农田又不能变更用途,工作推动困难重重。村民王中滨、王本贵主动提出把租赁村集体的一亩三分地,返还给村两委使用。
  这片土地曾因拉土成为湾沟,后来又栽上苗木,已经租赁许多年头,绝大多数人已经不知道这块地的归属。如今他们主动提出归还,作为村中公益用地,令王爱荣感慨万千,“真正感觉村民认同村党组织了,从前人人为己、漠视集体的局面改变了。”
  如今,王海三村道路平坦宽阔,村容村貌优美整洁,百姓幸福感迅速提升。村民王成义站在两委大院“乡村振兴”宣传墙边,发自肺腑地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