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要闻

京沪密集出台改革开放新举措

2018-08-03 作者: 王学文 杨学莹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王学文 杨学莹

  近日,北京、上海等地围绕高质量发展和建立开放型经济体制,分别出台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行动计划。这两市的“计划”立足自身在全国大局中的定位和自身发展实际而制定,分别有117条和100条,措施力度大、含金量高,具有明确路线图和时间表。
  “北京117条”包括减量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深化科技文化体制改革等九大方面。“上海100条”包括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产业体系建设、知识产权保护等五大方面。
  综观两市行动计划,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是此次改革的重点关注。在经历集聚各方资源的增量发展后,去年北京在全国第一个提出减量发展,以此化解各种“大城市病”。在“北京117条”中,北京市从城乡建设用地、倒逼机制、激励机制等方面入手,构建减量发展体制。尤为引人注目的是,该市实施新修订的新增产业禁限目录,对中低端产业实施退出机制,建立人均产值、地均产出等体现高质量发展的评价标准,以此引导各区进行新旧动能转换。据介绍,截至今年上半年,北京市不予办理工商登记业务累计达到1.95万件,其中一般性制造企业2200多家,由此将低端产能拒之门外。“上海100条”则通过放宽限制,面向外资引进新动能:在进一步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同时,瞄准汽车、飞机、轮船等先进制造业,从研发、核心部件制造、核心部件的配套制造,到最后产品总装进行产业链招商。
  在招才引智上,两市的做法亦相当可观。在“北京117条”中,北京放宽人才引进年龄限制,个人能力、业绩和贡献特别突出的,可以进一步放宽;引进人才的配偶和未成年子女可随调随迁,流程一般只需要五六天。上海则从知识产权保护入手,吸引国外高端人才和研发团队。“上海100条”为此提出的机制是,以司法保护为主导、行政保护为协同,完善高质量的知识产权海外维权服务体系,构筑开放引领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为调动人才的积极性,北京市在这次改革中尤其突出对个人的奖励,例如建立优秀人才奖励机制等。
  两市围绕招商引资、招才引智而推进营商环境改革,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在“北京117条”中,优化营商环境的举措达到29条,是所有改革方向中最多的一个。“放管服”改革、人才引进体制机制的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是三大改革重点。在改革举措上,两市都注重发挥网上审批的作用。北京将政务服务“一张网”延伸到村,实现市、区、街道(乡镇)、社区(村)四级贯通。上海基本建成电子证照库,基本实现政府部门各类审批信息共享共用。为进一步扶持企业成长,北京全面落实减税降费政策:享受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的小微企业,其年应纳税所得额上限从50万元提高到100万元;享受当年一次性税前扣除优惠的企业,其新购进研发仪器、设备价值上限从100万元提高到500万元。
  以更大力度扩大对外开放,是两市本次改革的亮点。上海作为我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在本次改革中执行的原则是:对国家统一实施的开放政策,争取率先落地项目;对国家统一部署的开放安排,争取先行一步试点;对国家没有条件全面铺开但有战略需要的开放项目,主动争取在沪实施并服务全国;对国家还在探索研究中的开放举措,主动争取压力测试。中央在去年底宣布放宽银行等行业的外资比例限制,此次“上海100条”第一条中即明确取消这一限制。国家明确三年后不再对人身险公司的外资持股比例设限,上海则先行先试为“三年内”。北京则对外资投资行业放宽限制,鼓励外商投资高精尖产业。
  方案突出可落地性、可操作性,具有明确的实施时间表,是两市行动计划的共同特点。“上海100条”开放举措中,90%以上可以在年内实施,原则上大部分争取今年三季度落地。北京则明确规定,到2018年底企业开办时长压缩至3天以内,到2020年底力争压缩至2天以内。上海年内实现市区两级企业审批事项90%以上只跑一次、一次办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