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广角

“沂蒙精神+旅游+扶贫”,山东能源临矿集团“第一书记”杨传信——

“红色资源”传承“红色记忆”

2018-08-02 作者: 张思凯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通讯员 崔 鑫
    本报记者 张思凯

  “我们桃棵子村四面环山、景色优美,是沂蒙红嫂故里,当年祖秀莲冒死救治八路军战士、郭伍士寻遍八百里沂蒙认母报恩的故事在这里代代相传。”前不久,沂水县院东头镇人大副主席、桃棵子村党支部书记张在召向记者介绍说,过去由于缺乏资金投入,村子发展十分缓慢。
  “多亏了杨书记啊!”张在召指着陪同记者采访的临矿老干部处副处长杨传信说。2015年2月,作为山东能源临矿集团选派的“第一书记”,杨传信一到桃棵子村就深入村民家中,了解到村里没有自来水,吃水就靠一眼老井,全村种地也主要靠天吃饭。杨传信争取的第一个项目就是打了一眼130多米的深井,随后,村民种植生姜的灌溉水源问题也在他的努力下得到了解决。
  “桃棵子村是地地道道的红嫂故里,如何把沂蒙红嫂精神传承延续下去,是我们‘第一书记’义不容辞的义务。”杨传信与张在召商议,筹建红嫂纪念馆。当年曾在该村野营拉练过的沂蒙老兵鹿成增得知建馆消息后,积极响应,并号召100多名曾在临沂服过役的老兵慷慨解囊,很快筹集到400多万元的捐款。当年8月28日,在“沂蒙红嫂祖秀莲纪念馆”落成典礼上,多位老将军及各级领导亲自参加,省内外媒体竞相报道,大大提升了桃棵子村的知名度。他们还建起了拥军广场、沂蒙红嫂文化馆,并对红嫂故居、知青老屋、藏兵洞等进行了修复和提升。如今,沂蒙红嫂纪念馆成为国家2A级旅游景区,并被沂水县、山东能源临矿集团列为党性教育基地。
  美丽乡村,更要留得住美丽乡愁。该村成立了红嫂诗社,建起了红色书屋、战时邮局、公社记忆大院。按照沂蒙山区建筑风格改造提升了65户农家小院,发展农家乐经营业户54家,参观的游客络绎不绝。桃棵子村先后被命名为山东省第一批“乡村记忆”工程文化遗产、“好客山东最美乡村”和“国际美丽乡村”等美誉。
  小村有了知名度,杨传信等适时在村里成立了红嫂故里旅游专业合作社和山东红嫂故里旅游文化产业股份有限公司,进行专业化市场化运作,村民及贫困户自愿入股、合作社统一运营,新建度假小木屋9套,改造传统民居石屋9套,全部打包出租给旅游公司运营,每年可为村民增收15万元。他们还设立了网上“沂蒙山特产”商城,发展特色农家乐,提高了旅游产业的附加值。“旅游+扶贫”保障了村集体稳定增收,贫困户稳定脱贫,红嫂精神得以延续。昔日脏乱差的“小山村”变成了远近闻名的“美丽村”。
  “桃棵子村的巨变是我们‘第一书记’践行乡村振兴战略的一个缩影。作为地处沂蒙革命老区的红色国企,我们要牢记使命,践行社会责任,积极反哺乡村,加大包村帮扶、精准扶贫力度,为帮扶开发工作贡献临矿智慧、彰显临矿担当,让红色风景与绿水青山相映生辉。”临矿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刘孝孔说。
  自2012年以来,山东能源临矿集团每年都派驻“第一书记”,7年来,先后有20多位省直和市属“第一书记”,深入到兰陵县长城镇、庄坞镇、鲁城镇及沂水县院东头镇、夏蔚镇的20多个贫困村进行帮扶。他们与村党支部一班人一道,借助政策聚力精准扶贫,拓展脱贫致富新路径,村委会办公场所从无到有,从“低矮潮”到“高大上”;村村通、修危桥,农民出行有通途;丰收的生姜、花生、辣椒和苹果、大樱桃,因为有水源、能储存,农民不再愁销路;争取光伏扶贫政策入股,使贫困户的收入有了保障;太阳能路灯、环保垃圾筒成为各个村庄的新标配,健身广场、农家书屋带给村民新生活……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生活富裕的新图景已经或正在变成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