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时政

退伍不褪色 社区献余热

——市北区辽宁路街道老兵服务社里的感人故事

2018-08-01 作者: 李媛 宋弢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李 媛 宋 弢  
   本报实习生 刘佳奇

  7月23日,台风“安比”突袭青岛,一时间雷雨大作、风疾浪涌。就在人们纷纷疾步前行寻找安全庇护场所的时候,有一位虽不是抢险值班的工作人员,却第一时间出来排查安全隐患,这个人就是青岛市市北区辽宁路街道小鲍岛社区老兵服务社的社长窦新民。
  当天晚上7时,大家都匆匆往家赶的时候,他又冒雨进行第二轮巡逻。因放心不下长山路61号平房内的5户居民,于是又来到他们家中做工作,动员撤离,暂时到旅馆居住。一晚上紧急应急抢险工作结束时,虽然穿着雨衣雨鞋,但他的全身还是都湿透了。他说,辛苦一点没什么,换得社区万家平安,值!
  1969年入伍的窦新民,曾经是一位警卫战士,退伍转业后进入海军某厂工作,退休后他又主动承担起老兵服务社的工作。“不熟悉情况不要紧,一家一户地去走访、去了解呗,我是个老兵,不论什么时候都应该牢记使命,牢记奉献。”窦新民说。
  跟他有着同样理念的,还有辽宁路街道大连路社区老兵服务社社长徐忠财。其实,对于徐忠财在老兵服务社的工作,亲朋好友一开始有些不理解,觉得在服务社工作不仅没有报酬,有时候还会得罪人,被人家说多管闲事,出力不讨好。可徐忠财始终认为,人生的价值不在于挣了多少钱,只要能为国家、为人民做点事情,就是有价值的。
  经过徐忠财的劝说,家人终于放下心结,全力支持他的工作。就在两个月前,在徐忠财和老兵服务社的帮助下,退伍军人李杰也终于放下了“心中大石”。“我转业的单位效益一直不好,没钱买房子,一家人就跟我妈挤在二十几平方米的老房子里,后来孩子大了,实在住不开了,就跟亲戚朋友借房子住。现在孩子大了,得成家立业啊,可一提起房子这事,我就愁啊。”李杰说,去年社区老兵服务社来走访,了解到家里的困难,就跟街道汇报,帮助他申请了公租房。
  在符合政策的条件下,根据退役士兵优先轮候选房的政策,仅仅一个月的时间,李杰就申请到了公租房并搬入新家,并且由徐忠财推荐,在社区参加了公益性岗位工作。前后生活发生如此大的变化,李杰一家喜极而泣。
  “去年我们街道在辖区范围内开展了‘格中有我,党员帮办’民生服务活动。我们就意识到,这些曾为建立革命政权、保家卫国、建设国家做出特殊贡献的老兵们,需要我们的服务和关爱。为了加强对退役军人的沟通联系和精神抚慰,也为了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我们创建了‘老兵服务社’。”辽宁路街道办事处主任丁刚德介绍,老兵服务社一方面让老兵服务老兵,可以搭建起老兵与政府间的桥梁,为老兵解决实际问题,另一方面又可以让退伍老兵发挥余热,服务社区,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于是,以街道、社区和网格帮办站为载体,辽宁路街道分层级在街道建起6个老兵服务社,由街道军转干部牵头指导,并邀请了29名退伍老兵,担任各社区老兵服务社的社长、副社长及成员,免费为辖区老兵和居民提供各项服务。
  老兵服务社的社员们走访入户,发放需求卡,全面掌握了辖区退役士兵生活状况,但凡遇到有困难的居民,社员们都会积极帮助他们。而社区里一些身体条件尚可、有文艺、体育或技术特长的老兵也走出家门,为社区的建设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截至目前,6个社区“老兵服务社”共完成信息登记930余份,入户走访老兵540多人次,发放需求卡389份,分类汇总老兵需求260余项,开展各类帮办服务230余次,协调提供公益性岗位83个,为41名老兵办理了公共租赁住房,为26名困难老兵提供了综合性精准救助,为两名老兵找回党组织关系并落入社区党委。
  7月26日,老兵服务社又搜集整理了老兵的军功章、荣誉证书、老军装和老照片,邀请有故事的老兵宣讲骨干为社区居民、中小学生和驻辖区单位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宣讲。
  大家都说,老兵服务社的老兵们,在部队时是共和国最可爱的人,退役后在社区还是群众身边最可爱的人,真正做到了退役不褪色,树立起了“老兵”的光辉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