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区域

5580名贫困群众融入“农光互补”产业链

新泰:项目发展与群众增收“双赢”

2018-07-27 作者: 姜言明 刘涛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姜言明 刘 涛
    本报通讯员 赵 洁 侯绪庆


  “俺除了有每年2000元的土地流转费,还能在这里打工挣钱,脱贫不成问题。”近日,记者走进新泰市翟镇光伏基地大棚,只见几名工人正穿梭在一排排整齐的黄瓜架中间摘着黄瓜,来自玥庄的贫困户尹燕霞则忙着将脆生生的黄瓜装进箱子里,准备发货。
  42岁的尹燕霞,丈夫患病,家里还有两个上学的孩子,家庭条件非常困难。生活的改变得益于新泰市200万千瓦采煤沉陷区光伏发电项目,尹燕霞将自家两亩地流转给基地后,自己在大棚打工,一年下来收入15000元左右。
  这只是新泰市依托200万千瓦采煤沉陷区光伏发电示范基地,让贫困户在融入“农光互补”产业链中脱贫增收、实现项目发展与群众增收“双赢”的一个缩影。新泰去年9月份建成并网发电的一期50万千瓦的光伏基地项目,覆盖周边3个乡镇49个村、贫困户836户1600人;四期工程全部建成后,将为5580名贫困群众持续带来增收。
  让贫困户依托现代农业增收脱贫,是新泰市依托光伏基地推出的重要举措。目前该市已建设高效农业大棚9620座,包括贫困户在内的9188户农民每年可直接获得亩均1000元左右的土地租赁收益,而且根据合同约定,流转价格5年一签,从根本上确保了贫困户土地收益稳赚不赔;光伏设施建设、蔬菜大棚运营等为当地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其中一期项目就带动1.5万名村民实现就地就业,人均年增收1.5万元。同时,园区设置卫生保洁、治安巡逻等公益岗位,提供给失去部分劳动能力的贫困户,人均年收入4500元以上。目前,园区已优先吸收周边有劳动能力的110户贫困户192人来示范园打工。
  “这辈子做梦也没想到还能住楼房,再也不用担心下雨天房子会漏会塌……”入住金岭湖社区的大港村贫困户刘秀兰激动地告诉记者。在新泰翟镇,同样得益于社区建设搬迁脱贫的,有5个村79户172名贫困人口,其中60岁以上的贫困户都可以免费入住老年公寓,还能获得户均2.6万元的拆迁补偿,沙发、床、天然气、壁挂炉、燃气灶等基本设施由村集体免费配备齐全,老人们可以拎包入住。
  新泰坚持把光伏基地建设与压煤村庄搬迁、小城镇建设、搬迁扶贫通盘考虑、一体推进,引导村民向镇区、农村新型社区集中,建设设施完善、环境优美、宜居宜业的新城镇。各社区同步建设“便民服务中心”,为贫困群众提供就业信息、医疗保险、社会保障、技术培训等“一站式”服务。并且成立社区物业管理部,设置公益岗位,吸纳44名贫困人口为环境卫生保洁员、23名贫困人口为治安巡逻员,每人年收入4000元以上。
  依托村集体增收带动脱贫,是光伏基地涉及的49个驻地村采取的主要途径。各村抓住项目建设机遇,采取村集体领办合作社、土地流转、提供配套服务等方式,多渠道增加集体收入。翟镇小湖村每年土地租赁收益达到30万元,有力地增强了村集体帮助贫困户脱贫的经济实力;西张庄镇13个光伏占地村都成立了蔬菜合作社和劳动服务公司,仅劳动服务公司每年就可为村集体带来数万元的收入,带动536名贫困群众增收。
  “我们利用扶贫资金在村委屋顶院落共安装光伏板256块,截至一季度,光伏发电达81400多度,全村18名贫困户,每人分红600多元。”走进省级贫困村龙廷镇大河东村,村党支部书记崔庆仁指着村委院子里一排排的光伏板对记者说。像大河东村一样,依托分布式光伏发电直接脱贫的,龙廷镇共有7个省级贫困村和2个泰安市级贫困村,建设了16个分布式光伏扶贫项目,直接带动325户589名贫困人口脱贫。
  新泰在抓好农光互补技术基地建设的同时,立足各村实际,整合各级扶贫资金,积极发展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利用村集体和贫困户屋顶、院落,建设分布式光伏电站,发电收益归贫困村或贫困户所有。目前,已有龙廷、刘杜等乡镇建成78处分布式光伏电站,实现贫困村、贫困户“双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