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依靠质量兴农、品牌强农

区域公用农产品品牌达百余个

2018-07-27 作者: 宋学宝 郑颖雪 来源: 大众日报
  在潍坊鑫盛食品有限公司大姜加工车间里,工人正在加工大姜。该公司是以保鲜蔬菜、速冻蔬菜等加工为主的外贸出口企业,集基地种植、生产加工、出口销售于一体,是山东省最大的蔬菜加工出口企业之一。
乡村振兴看行动
  □ 本报记者 宋学宝 郑颖雪 

  7月12日,全国蔬菜质量标准中心在山东寿光成立,选择寿光成立该中心,不仅因为寿光是全国最大的蔬菜生产和集散地,更是因为潍坊市良好的农业产业基础。
  如今,在全国提起潍坊,人们首先想到的肯定是多种多样的农产品。近年来,潍坊市以品牌农业为统领,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坚持绿色生态发展方向,突出农产品标准化、优质化、品牌化,坚持质量兴农、品牌强农之路,构建了特色鲜明的区域化格局,形成了以寿光为中心的设施蔬菜生产区,以安丘为中心的出口蔬菜生产加工区,以昌乐为中心的西瓜生产区,以及青州花卉生产集散区、高密食用菌生产区、临朐大棚樱桃生产区、昌邑大姜生产区、峡山有机农业发展区、寒亭西瓜和潍县萝卜生产区等。
区域公用品牌多、规模大
  7月15日,记者来到位于寒亭区朱里街道后周二村的博峰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孙聚峰正在地里查看西瓜长势。“种萝卜的地就是你现在看到的西瓜地,收了西瓜种萝卜,这种萝卜,甜度更高,品质更好。”孙聚峰说。
  以潍县萝卜、青州银瓜、寿光鸡等传统品牌为代表,潍坊市区域公用农产品品牌已有100多个。为推进区域公用品牌建设,该市聘请浙江大学进行了农业品牌的整体策划、包装和推介,发布了“齐民要术地·中国食品谷”品牌宣传语,开展“潍坊农品”品牌产品认证及推广活动。昌乐西瓜、昌邑大姜被评为山东省知名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
  随着农业的不断发展,潍坊市各个农业合作社都认识到了品牌的力量,品牌就是品质保障,更是收益保障。“以前都是农户单打独斗,很容易出现压价竞争、滥用肥料的问题,成立合作社,统一品牌,实现长远发展。”孙聚峰告诉记者。
  潍坊市共16个名特优新产品入选全国名特优新产品目录。全市种植面积10万亩以上的瓜菜有西瓜、生姜、大葱、番茄、茄子等11个品种,种植面积在1万亩以上的特色农产品品牌有20个。
电商化格局初步形成
  安丘市兴安街道白芬子村的王成林是一个普通大姜种植户,以前他的姜都是在地头直接卖给收货商,这样的销售方式遇到好的年头还可以,但如果遇到比较差的年头,价格低不说,还可能卖不出去。随着电商的兴起,王成林开始逐渐转变销售思路,专门划出一块地,种植精品大姜放到网上销售。 
  “和以前相比,网上售姜的主动权能够握在自己手里,即便年头差的时候,网上的销量也不会受太大影响。”王成林说,如今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姜农开始探索到网上销售大姜。
  目前,潍坊市已建成寿光市蔬菜批发市场、安丘姜蒜批发市场等5个农业部定点批发市场,还有寿光稻田蔬菜、寿光田马洋香瓜、诸城皂户辣椒等多个专业批发市场,加上在国外的80余个办事处,蔬菜产品流通迅速。在做好农产品常规推介的基础上,潍坊市采用信息化手段,积极推行“互联网+”的现代农业产品推介模式。全市农村电子商务骨干企业约有2000家,网络商铺2万家以上,开展电子商务的农村合作社、家庭农场、批发市场超过1000个。先后建设阿里巴巴潍坊实力产业群和潍坊市、诸城市产业带,引入“千县万村”市场工程,在寿光、高密、青州、诸城、安丘设县级淘宝服务中心8个、乡村服务站点超过800个,数量和规模居全省首位。
多种农业经营主体争奇斗艳
  在青州市弥河镇赤涧村的鲁威有机果蔬专业合作社里,各类绿色有机蔬菜等待着游客的采摘,赤涧西红柿还入选农业部《2017年度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目录》。记者看到多位农业工人在田间地头忙碌着。每个农户管理2至3个棚,统一经营、统一销售。该合作社共完成土地流转1800余亩,每户平均年入土地租赁费5000余元,每年直接增加村集体收入25万元。
  近几年,潍坊市培育了一大批特色农产品的经营主体。其中,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12家,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75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596家。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26878家。其中,国家级示范社42家,省级示范社216家,市级示范社707家,家庭农场7306家,仅发展较好的区域公用品牌农产品经营主体就有800多家合作社、400多家龙头企业。全市龙头企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在国内外的市场体系也逐渐成熟,产品出口到120多个国家和地区。山东得利斯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得利斯牌低温肉制品、冷却肉等22个产品被评为山东省知名农产品企业产品品牌。
  潍坊市以种植业为主的园区发展到900多处,园区总面积达到200多万亩,辐射带动面积450多万亩。重点统计的规模化园区398个,规模化园区年农业总产值达到91.2亿元,占全市园区农业总产值的50.6%,带动农民55.5万人就业,园区内农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达到2.4万元,辐射带动区内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9万元,分别高于全市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9%、18%,园区带农增收效果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