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县域

2018-07-27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威海高新区:医养结合托起贫困村“康养梦”
  “我自己住了个单间,每月才900元。如果觉得孤单还可以住双人标间,管吃、管住,量血压、测血糖都免费,最吸引我的是这里有同伴一起聊天、下棋、打牌。”在威海高新区初村镇小馆村社区养老中心,老人潘永明说。
  小馆村在上级扶贫政策和资金支持下,加强人居环境整治,先后对村内河道进行了清理整治,对主要山路进行了硬化,对健身设施进行升级改造,投资近30万元打深水井,并对村内自来水管道进行了升级改造。
  “结合乡村振兴战略,我们正在由‘美丽乡村’打造升级版的‘幸福乡村’,”小馆村驻村第一书记郑立杰说,“完善人居环境是基础,提高生活品质才是目的。”
  养老质量是生活品质的一个重要指标,随着小馆村的脱贫致富,村里还有许多空巢老人、行动不便的老人需要照料,这也成为村“两委”的一块心病。此前,高区管委投资180多万元建设小馆村社区服务中心,配套建设了养老设施,但是由于多种原因这些养老设施一直闲置。
  结合实际,今年,初村镇党委、政府开拓思路,决定将闲置的养老设施充分利用起来,引入社会资本运营养老中心,同时配套建设医务室,实现医养结合,为老人们提供健康检查、日常理疗等医疗卫生服务。
  “我们在贫困村打造这样一个养老中心,实现医养结合,既盘活闲置资产,增加村集体收入,也为贫困老人提供养老、医疗服务,其最终目的是将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有效结合,进一步提升贫困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初村镇党委书记刘光耀说。
  初村镇的这一发展思路引起了张文政的注意,开始和初村镇一起研究社区养老中心的建设问题。张文政长期从事敬老院工作。今年5月,小馆村社区养老中心建设完成并投入运营,并由政府予以一定的资金补贴,村里和周边的老人可以在这里居住养老。养老中心还设有日间照料中心,周边老人只需要交很少的费用,白天就可以到这里吃饭和娱乐,晚上可以回自己家居住。
  “幸福院共有30多个床位,运营才一个多月,就吸引了8名老人入住,剩余20多个床位已经被预定,很快就会达到满员。”据张文政介绍,由于基层医养结合服务收费低,农村留守老人多,需求还是很大,加上幸福院条件很好,深受周边群众欢迎。不仅有小馆村本村老人入住,还吸引了长夼店子、靠山村、远庄村、马石泊村等周边村老人。
  吃住有保障,老人在社区养老中心还能享受到足够的医疗服务。市中心医院科技城分院驻小馆村的乡村医生陈书联,长期在社区中心,不定时给居住的老人测量血压,并提醒老人吃药等,解除了老年人在这里生活养老的后顾之忧。
  如今,张文政做大基层医养结合服务的设想更加坚定。他计划3年内将小馆村社区养老中心打造成一个集护理、康复、养老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健康养老中心。下一步,威海高新区党工委、管委与初村镇党委、政府还将继续加大资金投入,对医务室进行提档升级,配套更高端的医疗设备,聘请有资质的专业医生和护士进行坐班陪护。同时,对村环境卫生、基础设施等进行改造升级,为老人打造更加优质的居住环境。    (彭辉 谢菁 孙德君)


大街街道创新“网格管家”服务模式
做到“八心”服务
  为适应新时代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工作的新要求,淄博市周村区大街街道荣和社区结合自身实际,经过探索实践,初步构建了以网格化管理为依托,以热心、诚心、细心、耐心、爱心、贴心、真心、专心“八心”为服务理念的网格化管理2.0模式——网格管家服务模式。
  细化网格划分权责,“一网打尽”群众民生实事。科学划分网格。以居民区为主,按照每格不低于300户的标准,将辖区划分为11个网格,绘制社区网格化管理示意图。组建网格管理团队,社区书记为网格总管家,每个网格配备一名网格管家和数名网格管家助手。网格管家由社区工作人员组成,网格管家助手则由各个居民区物业项目负责人、社区党员志愿服务队、热心居民等组成。扩展服务内容。在原有信息采集、法律法规宣传、环保、安全等监督职能的基础上,将更加贴近百姓生活的水、电、煤、气、卫生等便民服务事项纳入其中,升级为社区网格中的“大管家”。
  树立为民服务理念,“两句承诺”做到全时服务。“今日我不休”服务承诺。坚持线下服务时间早上早一小时,中午加一小时,下午推迟一小时,并且也可以提前预约服务,为上班族办理业务提供时间上的便利。同时利用社区网站、网格管家群及管家电话,网格管家24小时随时受理居民群众的咨询求助,时时协调解决问题。“有问必答,有询必复”服务承诺。秉持“八心”服务理念,以热心诚心换居民舒心,以细心耐心换居民安心,以爱心贴心换居民开心,以真心专心换居民放心,做到时刻心系群众,与居民心心相连,全心全意为居民服务。
  构建智慧服务社区,“四项举措”线上线下时时互联。一个便民服务阵地,“标准服务”搭平台。投资60余万元建设完成200平方米标准化的党群服务中心和“一站式”便民服务阵地,图书室、职工之家、妇女儿童家园等功能完备,设施齐全。一张网格管家服务卡,“卡片服务”传万家。印制网格管家服务卡,正面印着管家联系方式和网站二维码,背面印有提供的各项服务项目、地址和咨询电话,实现了服务群众零距离。一个网格管家服务微信群,“掌上服务”零距离。每个网格都建立起微信服务群,居民有问题可通过微信向管家咨询求助,管家在线实时解答。一个网格管家服务网站,“智慧服务”跑一次。投资建成社区网格管家服务网站,使居民足不出户就可以实时在线了解社区动态,为社区建言献策,在线查询业务办理流程,减少居民办业务的跑趟次数和办业务的等待时间,实现居民办事零跑腿和只跑一次腿。
  荣和社区自推行网格管家服务模式以来,坚持“服务于民”的“初心”,秉持着“八心”服务理念,脚踏实地、全心全意地把民之所需的实事做“实”,民之所愿的好事做“好”,社区管理和服务均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
  (曹成)

沣水镇:乡土人才开渠 文化“活水”润心
  夏日炎炎,位于淄博市张店区沣水镇张一村的淄博知青博物馆正在紧张施工中,整个场馆占地12亩,建筑面积1000多平方米。在这里,张店“乡村之星”赵乃民为笔者展示了老知青们送来的老物件,金属包角的箱子保存完好,有些泛黄的手风琴仍能奏出悦耳的音乐……在赵乃民的带领下,张一村土地全部实现流转,开发建设了张一村生态文化旅游项目,包含生态采摘园、知青博物馆、知青大食堂、知青生产生活体验馆等多个体验区,建成后将成为张店地区文化旅游的又一好去处。赵乃民说:“知青当年在我们这里听党指挥、奉献青春,我们就是要挖掘这种文化精神,用文化旅游项目宣讲奉献精神,鼓励当代人撸起袖子加油干。”
  “七一前后,许多单位都组织来参观,还有许多学生也来,接受红色文化的洗礼。我们红色东高革命纪念馆目前已经接待游客1.2万余人次,3000余名党员来接受党性教育,很多支部来东高开展主题党日活动。红色基因的传承让我们深感欣慰!”东高村党支部书记翟纯学说。自2016年始,沣水镇先后投资50余万元在沣水地区第一个党支部的旧址上建设红色东高革命纪念馆,纪念馆占地812平方米,展陈面积408平方米,集中展示了我党在沣水地区的早期活动。2017年,红色东高革命纪念馆被确定为“省级历史文化示范点”“省党史教育基地”。
  近年来,沣水镇注重将文化旅游相结合,相继打造东高村红色党支部、张一村知青博物馆等文化旅游项目,将红色文化、乡土文化、历史文化、现代文化有机融合,推动群众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为美丽乡村建设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暑天热,孩子们喜欢来这里玩,这里有农家书屋还有乒乓球台等体育器材,看会书再活动活动,比天天在家看电视要好。”自暑假以来,淄博市沣水镇东高村文化大院多了许多小小的身影,管理员高文霞对这种现象非常自豪。
  近年来,沣水镇注重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投资力度,全镇21个村整建制完成了文化大院、文化广场建设,设有农家书屋、健身器材、棋牌室等多项文化体育功能区,居民有了休闲娱乐的好去处,丰富了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
  “在户外大屏上看电影就是不一样。”“影片都选的非常经典。”寨子村的新时代文明传习电影周活动第一天,场地就坐满了观众,大家纷纷反映纳凉电影周十分符合时宜。
  电影周、广场舞大赛、每逢传统节日的文艺汇演……如今,沣水镇的居民们在家门口就能享受这些“文化大餐”。近年来,沣水镇开展多种形式文化惠民工程,努力提升乡土文化内涵和品位,将丰富多彩的“文化大餐”端上老百姓的“餐桌”,深受广大农民群众青睐。
  一曲《东方红》奏毕,周围乡亲们纷纷鼓掌叫好。入夏以来,刘丕书和他的吕剧团又忙碌了起来,每晚他们都会在村里上演“吕剧小剧场”,十里八村的戏迷都闻讯赶来,过足了戏瘾。刘丕书是一名资深的吕剧爱好者,在他看来,仅仅自己爱好是不够的,他希望能够把身边喜欢吕剧、研究吕剧的爱好者们召集起来,成立一个吕剧团,让老百姓天天能看上戏。多年来,他不断地打听和走访,寻找吕剧爱好者,同时主动筹资为吕剧团购买乐器。2017年初,由他牵头的“张赵吕剧团”终于成立了。逢年过节、周六周日,刘丕书都会带着他的吕剧团“秀”上一把,为百姓带来了一场又一场视觉听觉盛宴。
  “小小剧场”是沣水镇群众性文化活动的一个缩影。据悉,在沣水镇每个村都有几个这样由乡土文化人才带起来的文化小团队,他们或是书法达人或是太极拳爱好者,或是热爱戏剧或是喜欢诗歌。除了注重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开展文化惠民工程等文化“引水”项目,沣水镇还特别注重文化“开源”功能,鼓励村民自发成立各种文体队伍,自编自演、自娱自乐,自主开展各种文化活动,变“观众”为“演员”,让文化的“活水”在这片土地上流淌,用文化滋润农民的心田、滋养农村新生活,建设崇德向善、文化厚重、和谐宜居的文明乡镇。     (乔鹏 翟鹿婷)